(本文是粉笔网公开课的部分讲义)
《大话西游》分为《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两部加起来的时间是180分钟,刚好3个小时,容量是比较大的。看这个电影,要两部一起看,才看得懂人物的前因后果。
1
至尊宝的前身:孙悟空的“魔性”
第一部《月光宝盒》,前面3分钟是一个引子,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孙悟空在护送唐僧取经的路上,对唐僧起了杀心,被观世音收服。唐僧为了给孙悟空一个重生的机会,甘愿一命换一命,也选择了赴死。一开始,孙悟空和唐僧,在肉身上就都死了。
这个引子结束后,影片的主题才在荧幕上出现:“西游记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宝盒”。
当电影真正拉开序幕时,已经是在孙悟空和唐僧的肉身死亡的500年之后了。
孙悟空在500年后的转世,就是电影的主角:至尊宝,一个五岳山的山贼,带领着一帮兄弟,这帮兄弟里就有转世的猪八戒和沙僧。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前世和身份,每天不过混吃等死。
虽然整部《月光宝盒》,说的都是至尊宝这个转世的普通人,真正的孙悟空只在前面的引子里出现了几分钟,但孙悟空的个性还是很关键。
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孙悟空暴力的一面,那种对唐僧的杀心、厌恶心,所以,观世音说他“罪恶滔天。”
后来又从蜘蛛精、白晶晶和牛魔王的口里知道,当年的孙悟空就是一个顽劣成性、放荡不羁、四处惹风流债、不在乎他人死活的“臭猴子”。
周星驰的“西游系列”,从很多年前的《大话西游》,到这几年的《西游降魔》和《西游伏妖》,他都注重于去呈现“孙悟空”这个人物阴暗的、厌世的、破坏的一面。
周星驰还是比较还原《西游记》这个原著的,孙悟空有点像人性当中的“原始性”的代表,而且他的力量非常强大:就是那种为所欲为、谁都不要管我的那种“本我”的能量。这种状态,有时候我们在小男孩的身上也可以观察到。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小男孩都很喜欢孙悟空,他们都有相同的、不知从何处而来的攻击欲。
这种攻击欲是很本能的,它常常是破坏性的;但这种攻击欲也是宝贵的。它是一种能量的外扩,是饱满的生命力,是没有经过阉割和压制的。
它是人性当中,魔性的一种体现。而《西游记》作为一个宣扬佛家思想的作品,也隐含了“佛道如何降服人心中的魔”这样的思想。降妖伏魔,本质都是内心的妖魔鬼怪。
一个没有“魔性”的孙悟空,肯定不是一个丰满的孙悟空。而周星驰还原了孙悟空的这种魔性。
我们不能忽视,一开始,孙悟空所呈现的人物个性,它是电影的一个伏笔。
2
梦中的“水帘洞”是一个什么地方?
《月光宝盒》第二个关键点,是一个地方:一个并不存在于实际的空间和时间中的地方,就是至尊宝经常会在梦里面回到的那个水帘洞。
至尊宝说:“长久以来,我都在做一个噩梦,在一片漆黑的孤独的环境里面,一双双的眼睛盯着我看……”
在《月光宝盒》这个不到90分钟的叙事中,至尊宝一共有三次回到过水帘洞,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他的前世的记忆。
第一次就是在影片的第15分钟,他做梦,梦见了一片波光粼粼、摇摇晃晃的水面,然而他还来不及看清楚一些什么,很快就醒了。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第34分钟,他打了个盹,又隐隐约约去了水帘洞,这一次发生了一段对话:
有一个声音问:“你又回水帘洞来啦?”
他就问:“你是谁?为什么又带我来这里。”
那个声音说:“没有人带你来,是你自己要回来。一个人离开家久了,就总会想家。”
在这里,我们知道,“家”是一个比喻,是一个精神归属地,是比喻至尊宝真正的归宿,并不是在至尊宝这个凡人的这一辈子上。
他必然要去寻找和转化。
第三次是在影片的第68分钟,至尊宝从一个地洞里挖出了月光宝盒,
月光宝盒上写着:“借助月亮光华可以穿梭时空”,还有梵文“般若波罗蜜”,就是佛经中“大智慧”的意思。
这个藏着月光宝盒的地洞,把他吸了进去,他就第三次回到了水帘洞。
这一次他在洞里呆的时间更长了。
他看到金箍棒、看到了金刚圈——这些属于齐天大圣的东西,还看到一群猴子等着他,喊他:“大王,你回来了?”
这时候镜头再一次交错闪过了他的眼睛和孙悟空的眼睛,他很惊愕,不愿意去相信,却似乎越来越多地想起了一些什么。
至尊宝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进水帘洞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自己的“真身”,直到在第二部《大圣娶妻》里,大话西游发布站,至尊宝作为凡人的肉身被杀死,他的魂魄最后一次回到水帘洞,彻底完成了“齐天大圣”的转化。
所以,“水帘洞”是整部电影中非常有象征意味的一个空间。它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物理世界当中,它是一个人的精神空间,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按照某些哲学家(比如柏拉图)的偏神秘主义的说法,生命本来就是知道最核心的东西的,他在世间的学习和受教育,不过是唤醒他本来就知道的东西。西方的教育理念,也有一种说法:教育,不是把一个脑子塞满,而是点亮一束光,是照亮一个人的心和灵魂,让这个灵魂可以自己去发光。
至尊宝这个凡人,就是在水帘洞,大话西游公益服,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空间,被唤醒了他的本质、他的真我。
水帘洞也有一种寓意:一个人在粗糙沉重的物质世界中,要不断地回归到自己内心最深沉的地方,去识别和体会某种精神上的指引。
水帘洞也宣示了,至尊宝这个人物,他命中注定的使命。哪怕他想做一个普通人,他也做不了。
人的成长,就是和他的本质、他的真我,不断靠近和结合的过程。一旦他开始了自我发现,这个过程就是不可逆的。只有顺应这个使命,才是他的必然结局。这也是一个伏笔,预示着至尊宝在后来的爱情困境和人生抉择。在这里,我们先点到为止。
《大话西游》是一个很好的精神分析文本,尽管至尊宝在头脑和理性层面多次否认,但他还是一次又一次通过他的梦境,了解了自己,并实现了那个“真身”的转化。
这个过程,验证了弗洛伊德说的“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
荣格也说人的“自性”:“自性”本具有神性,或者可以称之为我们“内心之神”。
至尊宝是个凡人,但他内心是有个神的,只是看他能不能识别出来。
3
至尊宝的三次“掏心之问”。
我在视频网站上重看《大圣娶亲》的时候,就好像在看一个大型的忏悔现场,弹幕上有很多在表达对“前任”的遗憾和对不起的留言。
紫霞仙子,成为了很多人的隐痛的投射对象,成了一个爱情的遗憾的象征。
紫霞仙子是一个爱情至上者,她出场没多久就说了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
紫霞的爱情观,也是一种很小女孩的爱情观,很天真,甚至有点迷信。
她的择偶标准很单一,单一到一种迷信的地步,就是“谁能拔出我的宝剑,就是我的如意郎君。”
她不需要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满足这一个条件就好了。她的理由是,上天安排的因缘最大,只要是拔出这个宝剑的,就是上天安排的人。
她爱的就是她心目中的那个英雄。她说:“我爱的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我知道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七彩霞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这就是那种少女般的幻想。
我的个人感觉是,她的爱,只和她自己的信仰(或者说迷信)有关,和具体的对象没有什么关系。
她最开始看到至尊宝的时候,一点爱情的感觉都没有,就像对待她的驴子一样,给至尊宝的脚上打上了一个“所有权”的标志。
可是,当至尊宝一不小心拔出了她的宝剑之后,她的爱情马上就从0度到了100度。她马上就有了心跳的感觉。她就拉着至尊宝,要向至尊宝表白。至尊宝说:“可是我有老婆了。”紫霞就很执着:“但是,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至尊宝因为想要她的月光宝盒,就假装可以和紫霞开始一段感情,但是当紫霞要他亲她的时候,他一把推开了她。紫霞立刻察觉出来了,说:“你骗我。”
至尊宝说:“没有,要不要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啊。”
这句话,很有意思。至尊宝在这一部电影里,一共掏了三次心。我就想从这三次“掏心”,作为切入口,来解读《大圣娶亲》。
我们刚刚说到了第一次。
至尊宝对紫霞本来是开玩笑说:“要不要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啊。”没想到紫霞很认真的回答:“不用,我自己去看。”就化身跑到至尊宝的身体里面去了。
紫霞对这颗心问了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他和他娘子是不是很恩爱啊?”
这个时候,电影给了一个悬疑和留白,并没有直接给出这颗心的回答。但从紫霞仙子后来的失魂落魄,我们大概可以猜到答案。紫霞仙子在那一刻明白了人世间“爱而不得”的痛苦和无奈。一个她自己选中的意中人,却偏偏不中意她。她不得不惆怅地离开了至尊宝。
当然人在爱情中总是想要去相信,她想要相信的。所以,当至尊宝再一次骗她时,就是那句最有名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紫霞就彻底相信了,也不想再去问他的心,是不是真的了。
讽刺的是,这段让很多观众都很感动的台词,在至尊宝说出口的时候,他是很明白,他说的不过是句谎话(“我决定撒一个谎”)。但是这句谎话,最后变成了一个预言。
至尊宝第二次说要掏出心,是对白晶晶说的。
在大话西游的第二部《大圣娶亲》里,可以说,至尊宝回到500年前,前面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拿到月光宝盒回去救白晶晶。
而他终于在电影过了一半的时候,遇到了500年前的白晶晶。
白晶晶问他:“你是谁?”
至尊宝很激动地说:“我就是500年后你的老公。我千辛万苦回到这里,做所有的事情,完全都是为了你。晶晶,我真的太想念你了。看到你,我就不用回去了,我们成亲吧。”
白晶晶就很怀疑地看着他。
他就说:“如果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就知道我根本没有骗你。”
白晶晶也飞到了至尊宝的身体里面,问这颗心:“他刚刚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和上次一样,电影对这次心的回答,又做了留白处理。观众并不知道白晶晶听到了什么。
但是电影还是借菩提大哥的口,告诉了我们一些端倪。
至尊宝在昏迷醒来后,菩提大哥告诉他,你喊“白晶晶”这个名字喊了98次,至尊宝就有点不好意思,说,白晶晶是我的娘子。然后这个菩提大哥又说:“但是你喊紫霞这个名字喊了784次。”
至尊宝听到了,就一个问号脸,他就很疑惑。他可能在想:自己会喊紫霞的名字喊这么多次吗?
这个时候,至尊宝可能就隐隐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心是一个这么奇怪、这么捉摸不透的东西。
在至尊宝和白晶晶准备成亲之前呢,菩提大哥又说了一句:“昨晚你叫紫霞姑娘的名字,又叫了785次,比上次还多了一次。”
至尊宝就更奇怪了。
到了晚上,至尊宝睡着的时候,不知不觉又梦到了紫霞。在梦里,他终于说出他想说的话,他对紫霞说:“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骗你。”
紫霞就说:“骗就骗吧,就像飞蛾扑火,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扑到火上。”
醒来之后,至尊宝就坐在那里沉思。
至尊宝的心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他的头脑还相信自己爱着白晶晶,可是他的心,他在梦中的潜意识,他的爱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他在理智上否认,却是控制不了心的变化的。
他甚至都察觉不到心的变化,怎么去控制呢。
菩提大哥偷偷在旁边看着。至尊宝说:“出来吧。”
菩提大哥说:“我不是想监视你,我只想研究一下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看到这里,我是笑了。因为菩提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对人心的微妙,一直想要去问个究竟。)
菩提启发他:“有一天当你发现你爱上一个你讨厌的人,这段感情才是最要命的。”
至尊宝说:“可是我怎么会爱上一个我讨厌的人呢!请你给我一个理由好不好?”
菩提就问:“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至尊宝就问:“需要吗?不需要吗?……”然后又陷入了深思。
我们不要小看至尊宝的这几次困惑和沉思。
至尊宝一直以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嘻嘻哈哈,吃喝玩乐,就想着怎么娶白晶晶,从来没有对人生有过什么怀疑。可是,在对白晶晶和紫霞的情感纠葛方面,他却非常困惑起来。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在想什么。他也开始怀疑起:爱究竟是什么?他的心里充满了问号。
而且,在他充满了问号的时候,他没有像他的“前身”孙悟空的性子那样,一味地烦躁和逃避,他愿意安安静静地坐在洞里,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场景代表,他的心开始可以静下来了。
当他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走在了“求道”的路上。孙悟空和唐僧去西天取经,就是一条求道之路,求什么?求智慧,求明白,求知道人心和世间的真相。
以前的孙悟空,我们看到第一部前几分钟的孙悟空,他是没有求道之心的。他就是想着和牛魔王一起,怎么把师傅煮了吃掉;他没有怀疑,没有困惑,只是想去攫取和扩占。
而至尊宝的遭遇,让孙悟空的心,发生了转变。
佛说,心是瞬息万变的,一念之间就有八千烦恼,有很多虚幻的妄念,而且这一切都是处于毫不自知的状态。有人从佛家的角度解读《西游记》,说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其实也是比喻我们心在永无止息的变化当中,定不下来。
当至尊宝开始发现自己的心的变化的时候,他就是越来越接近“悟空”了。
然后,到成亲的当天,至尊宝的困惑、怀疑和惆怅达到了最高点。晶晶留给至尊宝一封信:
你的心告诉我,你最爱的,不是我。
当我见了她在你良心留下的东西之后,我觉得,你经过这五百年,回来要找的不是我,而是她。
你我都要相信,这是天意,也是传说中的缘分。
至尊宝忽然发现,他所追求的一切,原来是个虚幻。原来经过五百年寻找的,并不是他最终要找的。
就在这个时候,白晶晶的师姐十三娘,追杀过来了,十三娘和白晶晶一直是有私人仇恨的。
至尊宝就很不解地问:“有那么大仇吗?都这么多年了你还不肯放过你师妹。”他说的这句话,代表着他开始有了慈悲之心。
十三娘就杀了他的两个朋友。
至尊宝这个时候好像有点生无可恋了,他说:“如果你要杀人的话。就杀我吧。”他竟然不再是那个贪生怕死、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山贼。
这个时候,他有了“舍身取义”的精神。
但是他有个要求:“把我的心挖出来,让我看一看,那个女孩在我的心里到底留下了什么。”(第三次掏心)
在这个时刻,我们看到,他的求道之心、他的慈悲之心,他的舍身取义的精神,在至尊宝这个肉身死亡之前,都完成了启动。
《大话西游》的主线是一个人的自我发现和内在转化。是“孙悟空—至尊宝—重生的孙悟空”的这么一个转变的过程。其中的爱情情节,是至尊宝这个人发生转化的必然经历和催化剂。
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讲至尊宝这个人物。
只有理解至尊宝这个人物的内在逻辑,理解他和孙悟空的关系,才会理解他的爱情经历,才会知道,他和紫霞的爱情结局,是一个必然。爱情是不能离开人物而存在的。
至尊宝在死了以后,就再一次回到他那个梦中的水帘洞。
这一次,他好像开悟了:“观音大士,我开始明白你说的话了。以前我使用肉眼去看,但当我死去的那一瞬间,我是用心眼在看这个世界,我看得前所未有地清楚。”
这个时候他说了一句唐三藏以前对他说过的话:“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他说:“原来那个女孩,在我的心里,流下了一滴眼泪,我完全能够感受到,她当时有多伤心。”这是他对他人的伤心、他人的痛苦有了身同感受的体验。
爱是很苦的。
恨也是苦的。
他又说:“恨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十年、五十年、五百年地恨下去?为什么仇恨可以大到这个地步?”
当他这么问的时候,他有了成佛的潜质。
佛陀,就是感受到众生皆苦,才会想要去找到化解痛苦和仇恨的方子。
观音大士说:“所以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就是想要借经书,去化解人间的仇恨。”
至尊宝打了一个响指:“明白。”他又对他那几个朋友说:“我有很多事要做,你们赶快去投胎。”
到这个时候,至尊宝和孙悟空合二为一,他已经深深认同自己的使命了:去取经、化解人世间的痛苦与仇恨。
一个人的使命感,只有当他自己深深认同,而不是别人强迫加给他的时候,才会转化为无比的专注力和推动力。
我们刚开始说到孙悟空这个角色,原本是代表了人性中的魔性,那种非常强大的攻击欲,到现在,孙悟空的魔性和攻击欲,已经转为成了对他所认同的使命的保护性力量。
如果不是这一份使命的认同与合二为一,齐天大圣这么一个天不怕地不怕、谁都不服的人,会去担起取经的重担吗?
有一些网友没有看到这一层,这是简单地说,为了救出紫霞,他才要变成齐天大圣,这是从“私我”的角度来解释孙悟空的抉择,是狭隘化了。他不是为了紫霞一个人才这么做的。
孙悟空到最后,是有了“心怀众生”的慈悲心的。
他要救众生,也要救紫霞。他不想任何一个人,白白死去。
最后,他救不了紫霞,他当然十分遗憾和痛苦,因为一个这么美好的生命就这么逝去了。但是,他还是认同他的使命的。
即使紫霞没死,他也会带着对紫霞的某种怀念,走上取经之道。他不是完全被迫放下紫霞,他是自愿的。
最后的情节,孙悟空看到城楼上一堆情侣在闹别扭,那个女孩让他想到了当年的紫霞和自己,他想到了人在爱情中的痛苦,人在爱情中的遗憾,当然也包括他心里的遗憾,所以他做了一件事,附身在那个武士,去亲了那个女孩。
他借这个动作,做了一个对人世间的小小的成全,就是:能爱的时候就多爱点,少一点别扭和怨恨。同时,也是借这个动作,圆了他前世的遗憾。最后,孙悟空实际是带着一种豁达的心情,投入到他的使命当中的。他没有网友在弹幕上所表达出来的那么多、那么浓烈的遗憾。
说了这么多,当我们再次听到《大话西游》的主题曲,就会更理解其中歌词的意思:“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命运。”最后,孙悟空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的。
4
爱情中的错失和遗憾
错过和遗憾,是爱情中的普遍性,是所有人在爱情中最有共鸣的地方。
李宗盛那么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唱《爱的代价》时,也会哭。
“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难忘的啊……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我们很多人,此生的使命,除了不断地向外去碰撞、去证明自己,还要学会,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学会看见自己的心、抚慰自己的心。
我们也许不会像至尊宝那样,以“拯救众生的心”为己任,但是,我们有个体不可逃避的使命,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心,理解这颗心,“就算伤心流泪、就算黯然心碎”,我们也要安住这颗心,为这颗心构建一个家一样的空间,而最能守护这颗心的,就是我们自己。
佛家里有一个短语,叫善护念。就是说,好好呵护你的心,安住你的心。
心在这个世间,会经历很多的波折和痛苦,所以我们更好好好地对待它。
还有,我们怎么去看待遗憾。
我们常常把“错过”和“遗憾”放在一起讲,好像遗憾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好像只是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就遗憾了。
所以,很多人在看待遗憾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幻想:也许当初我做了什么,或不做什么,就不会有遗憾了。这种想法,会让遗憾变得更加尖锐、更加痛苦。
事实上,我要说,遗憾不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必然。
人和人之间的错过,通常都是有必然性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看透这个必然性之间的关联。
《大话西游》让成千上万的人有共鸣,恰恰说明了遗憾的普遍性。你不是唯一那个错过和遗憾的人。
叔本华说,“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反过来,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的境遇只不过是千千万之一。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不那么钻牛角尖,不那么沉溺于痛苦。
当然,对于我们凡人来说,不可能彻底看透,只能是相对的。
有爱就有痛,这就是凡人的经历。
爱情就像一颗树上的果子,什么树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
不同的人,由于他的个性、爱好、成长背景(也就是他的过去)和他的愿景(也就是他未来的方向)各不相同,他们最后的爱情形态也会不一样。
爱情不是标准化的产品,而是个性化的产物,是和它的主体,它的“人”有关的。
结合《大话西游》来说,至尊宝是一个什么人?他注定不是一个平凡人。他的前身是孙悟空,是齐天大圣。他的宿命里就是有“改过自新、护唐僧取经”的成分,这是他的内在配置,是“他之所以为他”的原因,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他自己也不能和这个宿命来抗衡,而且宿命之所以是宿命,就是他最终会发现,他是深深认同这个使命的。这就是他的本心,一个人是无法违背他的本心的。
当我们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情遭遇感到疑惑不解的时候,不妨问问:你的“内在配置”是什么?他(她)的“内在配置”又是什么?
爱情不是讲道理的,很多时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紫霞和至尊宝,谁对谁错呢?是讲究两个人的宿命能不能结合在一起。
所以,遗憾有时候是很难避免的。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更豁达地看待这个遗憾,还是更尖锐、更痛苦地看待这个遗憾。你当然也可以去尽力弥补这个遗憾,但也要接受最终无法弥补的可能性。
如果你能从爱情的遗憾当中,看到了某种必然性,明白了你是谁,你想要的,和你未来的方向,那就是你的成长。
最后我想说,《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虽然选择了“取经”这条超世俗之路,但并没有否认男女之间的“小我”的爱情。
至尊宝成为齐天大圣之后,还在身上珍藏了一样东西:紫霞的手链。
手链代表着:爱情可能是人世红尘中最好和最值得珍惜的事物。哪怕他的追求已不再世俗红尘当中,但不可否认,爱情是可贵的。
爱情虽然带来痛苦,却也是人间生机的来源。
—— End ——
明年我要开展的工作:一起和有缘人来读50本书,探讨人心、生活和爱。欢迎加入:
具体书单请看: 2019年,我要读的50本书
“爱情电影系列”相关阅读:
《青蛇》:四个“人”的情欲与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