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教材或参考书
1.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朱东润著《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版。
二、考核知识点与要求
一般性要求:要求把握从先秦到六朝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包括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文体的发展流变及特征、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产生及特征。掌握各个时期重点作家与作品,包括熟悉重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熟读或背诵重要作家的作品及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代表作。具备一定的对作家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分析评论能力。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一)考核要点
1.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
(1)中国文学尚处于孕育、萌芽与滋长阶段,其文学形态的总体特点是:尚与其他学科门类混沌交织,其活动与载体都还没独立。
(2)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萌芽开拓阶段,对中国文学的走向与特征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中国文学无论是其基本形态、文学特征还是主流精神,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端倪。
①中国文学的形态和题材,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诗经》更是辉煌的开端;散文可追溯到甲骨文;上古神话关于神得各种“话”,先秦著述中关于奇闻轶事的各种“说”,其描写、其虚造,与后世小说的源流也相关。
②中国诗歌的“抒情”“言志”传统终成正宗。
③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
④诸子散文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⑤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比如忧患意识、担当精神等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
总之,先秦文学是一种大文学杂文学的概念与状态。
2.中国神话的主导精神和艺术特质
主导精神
(1)在人与自然这一最根本的神话主题中,中国上古神话大多凸显人的作为和主动精神。比如治理洪水的鲧禹,坚持追日的夸父,勇敢射日的后羿。面对自然,不是逃避、等待,而是以自信与力量应对。
(2)就神话人物而言,无论是神性十足的自然神、天神还是被神话的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中华民族厚德重生、任重道远的民族精神,在上古神话中已经突显。
(3)在面对困境、灾难、挫败时,坚韧不屈的精神被张扬。如女娃溺亡,变为精卫,日衔木石,填平大海;刑天断首,仍操干戚舞。
(4)在自然抗争中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时代传承精神。鲧禹治水中,伯鲧牺牲,“鲧复生禹”继之治水。
艺术特质
神话思维天然是诗性思维,一方面,这种思维建立在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下的水平上,另一方面,这种思维又处在物我不分的状态里,主观想象和联想成为基本方式。因此,神话天然富于形象性和想象力,与文学更有不解之缘。
神话这种建立在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形象创造,使它在表现形式方面更属于以超现实为特征的浪漫文学范畴,表现在:
(1)它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以人境,赋予人神以幻变,从而创造了种种离奇形象与境界。而天地万物、人与自然在原始思维中混沌交织,还使“幻化”成为神话情节的基本模式。女娃变精卫,手杖化邓林,它们是超现实的奇想,却又在想象世界中让人们间接捕捉到原始时代的生活剪影。
(2)其超现实性,还表现在夸张描写的大胆和无羁。共工怒触不周山,让天地宇宙倾斜变形。上古神话赋予自然以人格,也赋予人类化身以自然之力,而自然的庞大和神威,凝聚在人格化形象上,也就获得不尽的张力。
3.《尚书》的基本特点
《尚书》是中国迄今所见的第一部散文总集,经过“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等版本变迁,其记述文字涉及殷商西周、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史事,具有十分珍贵的认识价值。
(1)从中可直接看到上古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情况。
(2)其中文章直接呈现了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
(3)《尚书》中有记言与记事的作品。记言作品所记人物说辞语气逼真,富于现场感。还有的文章所记人物说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开始讲究说理艺术。记事作品故事曲折生动,颇富传奇色彩。
(4)作为“上古之书”,《尚书》语言多古奥难读,韩愈有“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之说。
4.《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地域不一,作者不同,艺术风格多样,但结集过程中又经过乐师统一润色,因此其艺术上又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1)写实与“诗言志”
《诗经》艺术就总体风貌和基本创作方法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写实”,即朴素实在地书写现实人生。其按生活本来的面貌描摹日常生活,按内心的切实感受抒发现实情怀,呈现了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
①与其他民族同时代的文学多以长篇叙事史诗讲述传奇英雄故事相比,《诗经》不以叙事见长,也不崇尚神异离奇,如《生民》等篇。
②《诗经》中少有几篇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作,更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征伐柔服、田猎交游、日常劳作等过程与片段,且一些作品纯用白描手法。
③《诗经》中表现情志心理的诗歌占有极大比重,但其不同于一般表现主观心理之作常有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驰骋,《诗经》大多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自由平实的写实风尚。如《豳风•东山》幻化出妻子在家“洒扫穹窒”迎接丈夫归来的身影,这也是思妇合乎情理的一种表现。
(2)“赋”“比”“兴”
作为“六义”中的三个涵项,“赋”“比”“兴”已成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经典概括。朱熹在《诗集传》中将其界定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①“赋”作为直接叙事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诗经》中表现为近乎不假修饰的白描手法和直白表达。比如《大雅•生民》中对后稷出生、生长等过程的呈现。
②《诗经》中的“比”俯拾皆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比如《卫风•硕人》中对卫庄姜容貌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又如《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③“兴”的原义是起兴,在《诗经》中特指借助外事外物的描写作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以引发下文情意的表达。《诗经》的大多数起兴,其兴象所描写的事物与下文所歌咏的内容存在某些联系。
(3)《诗经》的篇章、声韵及用词
①《诗经》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于音乐美,其中很多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诗经》用韵形式丰富多变而有则。除隔句押偶句韵的一般形式外,还有句句入韵、诗中换韵、随韵、交韵、抱韵等诸多讲究。
③《诗经》多用重言和双声叠韵联绵词,在声音上给人以纯真悦耳和婉转铿锵的美感。
5.《左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作为一部系统的编年体史著,《左传》详尽记录了春秋时代发生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一系列事变,展示了春秋这一体制变迁时代许多特有的现象和气息,展示了新旧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固有观念的维护与嬗变,呈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和不可救药的趋势。
(1)从中可见周王势力衰微、诸侯失控、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
(2)从中更可见列国内部权位之争及新旧势力的较量。废君立君成为列国及大夫间利益和势力较量的砝码。父子相残、叔侄相残、兄弟相残等事件屡屡发生。《左传》还在描写中显示了春秋时代重视民意的新动向。
(3)从中还可见诸多卜筮占梦之事和时人天人观念的复杂情况。
(4)《左传》作者在记事过程中往往寓有褒贬和评判。尤其强调礼、德、忠、信。
艺术成就
《左传》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叙事、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方面。
(1)叙事艺术
①其文学叙事首先表现在对史料的有机熔铸和它的叙事结构。在构思中注意运用全视、倒叙、插叙、补叙、预叙、伏笔、照应等各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叙事手段。
②《左传》文学叙事还表现在不只限于史述之笔,而对某些典型事件过程充分展开描写,呈现具体、生动的情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叙事因此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③《左传》文学叙事更表现在有些描写已经超出史著实录,间涉虚构,几近创作。不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出于臆测和虚构,还有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可看作志怪小说的渊源。
(2)人物塑造
①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进行描写,某些人物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在某时、某事中反映的是其性格的某一方面,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人物形象。
②对人物行动和对话的刻画多于外貌和心理。
③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语言艺术
①语言省简、精准,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和最富表现力的对话、动作进行刻画,三言两语或简单几个字便情态毕现。
②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且因事、因人有不同风格,具有个性特征,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
6.《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战国时代列国竞争愈益加剧 ,分合关系也更趋复杂。六国合纵连横,攻伐不断。当此之际,谋略、辞说等政治外交手段对于战争起止格局的变化有时至关重要。
(1)战国形势为谋臣、游士和辩士提供了活动舞台和机遇,《战国策》即主要记述他们凭借见识、谋略和辩才而在历史事端中的精彩表现和作为。一些作品表现了谋臣策士在具体事端中的策谋、巧说及作用。比如张仪、苏秦。
(2)有些作品也以这些人的历史活动,具体呈现了战国几百年的政治风云、矛盾较量和形势变迁。
(3)还有大量篇幅涉及策士说客在战国特有的进取、分合等复杂人际关系中进身、自保、求达的种种表现。显示了他们的生存意识和智慧,也反映了他们的处境和状态。而权奸佞臣、宫帷幕后的害人之心和勾心斗角,则是对纷乱世道各个层面的写照,也是该书复杂内容的流露和呈现。
(4)有些部分带有战国时代特色及纵横辩士的生存意识,表现为对固有传统观念的冲击,带有“离经叛道”的成分。比如对“义”与“利”,“才”与“德”、“王”与“士”、“成礼”与“新法”等概念的讨论与取舍。
艺术成就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的呈现以及叙述描写等方面。
(1)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战国策》聚焦人物在某一事端中表现出的奇谋、卓识、妙说及异举,人物形象又多被凸显和放大,因此,刻画出一系列各具异彩的人物形象。
①其中有格调不同然皆能言善说、富于才干的策士与谋士。苏秦励志、触龙善谏、邹忌善譬,此外,还有一些聪明的门客,如为孟尝君谋得“狡兔三窟”的冯谖,等等,都卓有见识和手段。
②其中还有趋尚有别然皆不畏强权、胆气凛然的高士和壮士。鲁仲连倜傥,当秦围邯郸、赵陷危亡之时,“义不帝秦”,却千金之赐;唐且无畏。此外,报恩轻生的刺客如义无反顾为燕太子丹刺秦王的荆轲等人,都各有摄人心魂的表现和故事。
(2)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方面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更表现在人物说辞的绝妙和魅力。其说话艺术的特点是善言巧譬,话锋机敏睿智,言谈形象生动。具体表现在对话的攻、感、解、喻各个方面。
①工于进言,克服对方逆反心理。
②微言相感,针对特殊心理,以漫不经意之语点到要害。
③巧说妙解,巧在咬文,或妙在心计。
④善用譬喻,寓道理于形象和故事。
人物辞说的语言形式和风格,独具《战国策》风貌的部分大多辞采恣肆,铺陈张扬,排比对仗,开两汉文赋先河。
(3)叙述描写
《战国策》总体不似《左传》以叙事见长,但其中有些篇章,记述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不但有一定故事性,且极富于感染力。《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直接影响了汉代史传著作的行文体势和描写叙事;而其策谋辞说,不但下启汉代政论文,大赋也受其沾溉,直至唐宋八大家,其散文仍可见战国之风。
7.《孟子》的思想内容及《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
思想内容
《孟子》是一部以记述孟子说话活动及其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散文著作,是由孟子与其门生共同述作、弟子笔录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中期,其充分表现了孟子的相关学说及主张。
(1)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该学说是孟子将孔子仁学直接用于治国治民而提出的鲜明主张,以反对兼并战争、倡行仁政、王道为其主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这一学说中注入了民本思想这一新内容,突出强调了重视民生、施惠于民的方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口号。有时还能打破君臣等级秩序,而以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惠为原则。
(2)孟子主张“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出发点和哲学根基。孟子认为人天性本存“四心”,由此发展为“四德”,即“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将这种性善说引申到社会政治领域,便是须以善心启发善心,以人心待人心,施仁爱,行德教,反兽性,黜暴政。
对话论辩艺术
《孟子》以申说论辩为特色,其文章已不似《论语》简练含蓄,也不以严谨见长,但锋利流畅,富于激情,具有明快奔放、滔滔雄辩的风格特点。
(1)其对话论辩的特点首先在于先声夺人,辞以气胜。
(2)《孟子》对话论辩的特点更在于十分讲究论辩手段和技巧。
①善设机巧,引人入彀,通过由远及近、穷追不舍的提问,使对方在不经意中陷入矛盾,由此赢得论辩主动,甚至不辨已胜。
②巧换概念,转换角度,“反败为胜”。
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对方有意采取不规范的推导方式,也以同样方式加以回敬,由此显示对方的悖谬。
(3)善于随口设喻,使所论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如“五十步笑百步”“登泰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等等。
8.《庄子》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其集中表述了庄周及庄子学派的哲学思想。该学派以“道”为最高范畴,以“无为”为基本主张,与老子思想有相合之处。但庄学对老子学说多有超越,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1)道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支配万物,是一个无限、绝对的存在;而有限、相对的具体生命对它自是不可把控,因此,人们只能顺乎道,即一切顺其自然。
(2)庄学由此生出“齐物说”。唯“道”为永恒、绝对、无限,由“道”所致的一切具体事物皆暂时、相对和有限,也就没有根本差异。
(3)庄学强调在精神、心理层面齐万物,一死生,忘却世界贫富、贵贱、成败、荣辱等,获得心灵解脱和自由。为此,提出“心斋”“坐忘”,在头脑、精神上实现绝对自由。
(4)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学崇尚“无为”。社会层面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
艺术成就
《庄子》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用艺术形象阐明哲学道理,表现为书中大量的“寓言”书写以及因此体现出来的怪异浪漫色彩。
(1)《庄子》的寓言艺术
《庄子》寓言丰富多彩,包括“寄寓型”寓言、“象征型”寓言及“故事型”寓言。
①“寄寓型”寓言,即借他人之口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象征型”寓言,即将哲理蕴含在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形象与意义构成完整的比喻关系,从而具有象征意味。
③“故事型”寓言,即通过讲述故事隐喻哲理。
(2)《庄子》文章想象奇特怪异,描写夸张变形,从而呈现出神奇超绝的浪漫色彩。
①庄子主张物我合一,在以寓言表述哲理时也混同天人,故而常运用丰富的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
②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将一切人、事、物都极度夸大或缩小,以产生惊警骇人的效果。
9.《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诗人回顾了人生旅途中的春风得意和抱负非凡以及不遇明主、遭谗被贬的沉痛经历,抒写了寻觅、期待、失望、孤独、彷徨的内心凄苦和对楚国污浊政治环境的愤慨,同时又反复表达了对楚国的忧虑、对故土的眷恋、至死不渝坚持操守的决心和清高傲世不与俗人为伍的情怀。是一篇袒露胸襟、倾吐怀抱的政治抒情诗。
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位充满神性色彩又与作者气质息息相通的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
①这是一个执着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百折不挠并不惜为之献身的形象。
②又是一个在同一切虚伪丑恶决不妥协前提下追求自身至纯至洁人格的形象。
③还是一个清高傲世又感情丰富、始终摆脱不开孤独矛盾的痛苦形象。
(2)多用隐喻和象征,创造出近乎神话的奇幻境界,形成鲜明独特的浪漫风格。
①《离骚》满篇用喻。“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良马比贤才,车马喻国事,绳墨比规则,规矩喻法度,大路比正道,邪径喻败政。”
②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作为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同时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连。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美人可指君王,可指自己。
③就整体构思而言,《离骚》抒情主人公上天入地求索寻觅的整个过程可看作诗人现实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写照。
④《离骚》的魅力更在于其通过神奇想象创造出近乎神话的奇幻境界,从而形成鲜明独特的浪漫风格。“两次飞升”“三次求女”打破时空、贯穿古今,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
(3)《离骚》在形式上的特点--“骚体”
建立在民间文学学习基础上的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其中的楚地方言,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借鉴楚地民歌中“兮”等语助词,促成句式变化,与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适合各种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二)基本概念
1.神话
神话,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而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关于神话的产生,就思维言,有“万物有灵”观、“图腾”观。就现实言,神话是基于原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中国上古神话一般分为创生与再生神话、“自然力被人格化”的神话、射日治水等英雄神话和战争神话几类。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结集与周代礼乐文化及其影响密切相关,儒家《诗》教则对其流传具有重要的影响。
《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周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出现的诗歌作品,均可合乐而歌,另有6篇有目无辞,在仪式上用笙演奏,称为“笙诗”。《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称“诗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亦称“大夏”“小夏”,《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分为《周》《鲁》《商》,共40篇
3.楚辞
楚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以诗体为主的文学体式,特征为“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呈现了楚国的地方特色,主要代表作家为屈原,还包括宋玉、唐勒、景差等作家的楚辞作品。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二是指刘向编定的《楚辞》,其中包括屈原、宋玉等楚人所作的楚辞作品,也包括汉代人模仿而作的拟骚辞。
4.《九歌》
“九歌”本是固有歌曲名称,通过表现人神燕昵之好的歌舞以享神娱神。《九歌》是屈原在南楚民间固有巫歌、踏唱基础上加工、创制的一批楚辞作品。是祭神乐歌的总称,亦可看作一组代言体诗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就诗作通篇看,《九歌》保留了原始《九歌》浪漫想象、神话故事乃至人神传情、歌舞祭祀的固有内容,却形成了文雅、清丽、秀美的艺术风格,某些部分有诗人的特有心境和情感。
(三)背诵篇目
《关雎》《君子于役》《蒹葭》《黍离》《采薇》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一)考核要点
1.秦汉时期的文学生态
(1)开阔宏大的时代精神:天下一统,影响文学风格。
(2)进取精神和长生观念:汉王朝的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激发了士大夫文人的进取精神;秦汉时期,上至帝王下至庶民,人们追求长生不老乃至于成仙的意识日益增强。这种追求长生及成仙的意识对汉代文学有着不小的影响。
(3)乐舞、绘画艺术的发达,这些艺术也反哺影响着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
2、贾谊与晁错散文的创作特点
(1)贾谊的文章
代表作品:《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
散文特点: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2)晁错的文章
代表作品:《论削藩疏》《贤良文学对疏》《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
散文特点:其文章多为奏疏,长于议论,切中时弊,颇有改革精神,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他的文风朴实浑厚,逻辑性强,但缺少文采。
3、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赋又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以新体赋即大赋的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散体大赋的特点是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手法内容上,极度地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主旨上,既美且刺,客观上却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效果;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一般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 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以四、六言为主。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勃兴,汉赋内容和体制发生变化,进入抒情化和小品化时期。特点是体制短小,抒情言志,刺世疾时。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4、枚乘《七发》对西汉赋坛的贡献
枚乘对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制,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这篇作品确立了西汉散体赋的基本形制:
第一,创设了虚拟人物、设为问答和卒章显志的结构形态。故而形成赋体文章的“七体”,开汉赋长篇巨制的先河。
第二,采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的铺叙方法,即用连贯的语言将同类事物进行排列和归纳。铺叙描摹,夸饰渲染。例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排夸饰,排比譬喻,富丽细致。
5、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成就
(1)在构思上采用了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主客互相夸耀诘难展开描写,牢笼百态,力求展现巨大的时空。赋中先假设子虚和乌有先生互相夸耀,分别描绘了齐、楚两国的物产之富、田猎之盛;然后由亡是公出来述说天子宫苑的壮观和游猎的盛况,以压倒齐、楚,说明诸侯之事不足道。
(2)在艺术表现技巧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场面之豪奢。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在语言形式上,刻意求新,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新词汇,对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的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诵读。
(4)卒章显志,劝百讽一,归之于正。文章后面的部分,写了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以此表达了作者对各国君王和使臣竞相奢靡的否定态度,尤其是”彰君恶“等话语,更加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讽喻意图。
6.《史记》的“实录”精神、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实录”精神
(1)客观评价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2)秉承古代“良史”的优秀传统,善恶必书,不为王者、尊者讳。《史记》敢于揭露封建帝王和封建官僚的丑恶面目,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3)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忠臣良将,能够做到颂所当颂、无虚夸溢美之辞。
文学成就
(1)浓郁的感情色彩
①司马迁是一位情感丰富、正义感极强的人,他具有传统士人的济世情怀,深沉的生命体验、非凡的想象力和诗人般的激情。他充满感情阅读前代文献,对人间的不公常怀悲悯,对统治者的残暴深恶痛绝,对好人的生命与尊严受到无端的损害与践踏至为同情。他将深厚的感情熔铸到《史记》的历史人物传记中,形成事、理、情融于一炉的创作特色。
②司马迁特别推重那些在功业、气节方面有超常表现的人物,往往把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受和理解投射到他们身上,赋予他们一种慷慨悲壮的色彩,使他们富于感染力和生命力。
(2)非凡的叙事才能
①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②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③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④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⑤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⑥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首先,《史记》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它开创的“纪传体”体例为后代史家所遵循和取法。
其次,司马迁不为传统所束缚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以及发愤著书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以启发和鼓舞,《史记》中所歌颂的许多英雄人物形象,在精神上对后世人民特别是文人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次,《史记》通俗易懂而又精炼流畅的语言,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很大。
最后,《史记》刻画人物的种种表现手法以及它强烈的故事性、戏剧性对后世叙事文学特别是小说、戏剧影响巨大,还为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题材。
7、东汉抒情小赋的产生及其文体特点
东汉中叶后,汉赋内容和体制发生变化,进入抒情化和小品化时期。特点是体制短小,抒情言志,刺世疾时。
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
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
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8、《汉书》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班固出身于仕宦家庭,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因此,他缺乏司马迁那样深刻的见识和批判精神,他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由于他奉旨修书,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却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精神。
但总体上看,班固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是有充分的肯定和努力追求的。书中对汉朝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志士仁人,也能给予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有些篇章,寄托了作者的爱憎与批判。
思想内容的新特点:
1、反对分裂割据和外戚专权,维护王朝统一和刘氏正统。
2、强调忠奸两种人物类型。这类传记,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苏武传》、《霍光传》、《韦贤传》、《王莽传》等,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是《苏武传》。
3、 《汉书》写人更注重整体、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公允。如贾谊,《史记》把写成了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而《汉书》则引入其长篇巨制《陈政事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政治家的形象。
艺术成就:
《汉书》的人物传记虽不像《史记》那样奇诡变化、富于传奇色彩,但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尤其善于通过具体场景和情节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个性、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其次,《汉书》的语言明显地受辞赋的影响,十分繁复缛丽而又工整精炼,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
9、汉乐府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汉代乐府叙事诗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优良传统。从建安时代以乐府旧题叙时事,到唐代杜甫“即事名篇”的拟乐府,以及白居易、元稹的“新乐运动”,都在思想上及艺术上得到汉代乐府民歌的滋养。
(2)注重叙事。表现在善于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这些横断面展现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擅长营造环境气氛,或借助人文景观,或借助兼具比拟功能的景物描写来烘染氛围。
(3)长于写人。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上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有的采用独白,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上邪》等。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语言朴实自然、言近旨远,形式自由多样。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二)基本概念
1、骚体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自我人生失意的情感。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2、散体赋
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于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摛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散体大赋。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3、京都赋
汉代散体赋的一种体裁,出现在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的一段时间,以歌颂城市的风物建筑为主,常在铺排和夸张中展示城市的繁华富丽。扬雄是最早写京都赋的作家,他歌颂成都的《蜀都赋》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东汉初,杜笃写出了第一篇描绘京都的《论都赋》,对京都的繁华描写引起一片哗然,使得京都赋正式流行起来。此后,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皆为京都赋中的名篇。
4、汉乐府
乐府是指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其特点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5、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它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中下层文人,所写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刘勰认为“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三)背诵篇目
《十五从军征》《有所思》《上邪》《孤儿行》《上山采蘼芜》《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考核要点
1.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史的大转折时代:文学走向自觉,并逐渐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个性化的写作日益受到推崇,涌现出很多影响深远的大作家,文学的面貌也随之多样而鲜活;文学的阶段性、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以宫廷为核心的文学集团成为文学活动的重要舞台;文体更加完备,而诗歌超越众体,成为文苑中最重要的奇葩,为诗歌高潮的丰硕收获准备了充足的养料。
(1)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乱世,“忧生之嗟”成为文人笔下的永恒主题。魏晋文学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正是人的觉醒促使文学“自觉"发展的典型例证。文学由此而注重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了政教的对立面。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如在对偶、再律等形式方面的艺术规律进行的探索。
(2)文体辨析、文集编纂及文学批评的兴盛。汉末魏晋以来,文体辨析一直受到作家、批评家的注意。至南朝时尤为追切。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促进了写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批评。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纂。同时,文学创作的紧张 _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锤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总之,文学的个性化,各体文学的繁荣,文学理论的高度发达等等,从不同角度宣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并为后世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
(1)曹操乐府诗创作的特点及其成就:
曹操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长于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其乐府诗与汉乐府在精神上一脉相承,所写诗篇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大题材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尤其善于从大处落笔,寄托自己的感慨和雄心。他的语言本色质朴,情感慷慨悲凉。从体裁上讲,曹操的成就,四言更为突出,为已经僵化的四言诗注入了新的活力。
(2)曹丕诗文创作特点:
曹丕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占一半。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擅长写游子思妇之情。其诗在体裁上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敏感多情,观察事物细致人微。他极善于选用清丽的词句、婉转的韵律,创作为游子思妇代言的诗歌,从而形成清丽纤弱、便娟婉约的风格。其文章亦具有同样特点,特别是书信,直抒胸臆,别具感人的力量。
(3)曹植诗歌创作成就:
曹植的诗歌代表着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以及此后五言诗的发展趋势。
(1)曹植的诗中倾注了他极为浓烈的情感,不论前期激昂奋发的壮怀,还是后期幽怨悱恻的哀吟,深厚浓烈的感情总是贯注于每一句、每个字中。不仅如此,曹植浓厚的思想情感还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骚传统。
(2)曹植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也有极高的追求。他非常注意起句,他的诗篇能够做到一气贯通,紧凑洁净。他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寄托深远。他的诗对仗、辞藻、声色兼善,但又不失汉诗的质朴自然。
(3)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真正实现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五言诗的转变。他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
3.正始文学
(1)正始文学特点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锺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当时出现的一批名士中,以阮籍、嵇康二人文学成就最高。
(2)阮籍《咏怀诗》创作特点
阮籍的五言《咏怀》八十二首中,有的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的真实志向,如其十五有句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但更多的表现他对现实政治黑暗的无奈,以及内心孤独、忧伤、焦灼、畏惧、苦闷和彷徨等体验,如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虽然阮籍不敢在诗中直言其愤慨,且常表现出消沉、避祸的思想,但他并没有真的泯灭理想,他用“飞鸟”“玄鹤”等意象和比兴的手法,含蓄婉转地吟咏着自己的情怀,这就是“咏怀”的含义。虽然这种手法过于曲折,但其精神上仍上接建安,影响百世。阮籍是继曹植之后又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重要诗人,从表达方式到题材命意等多方面开拓、丰富了五言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嵇康论说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嵇康是魏晋之际最著名的论说文作家。《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说:“康所著诸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其特点,一是思想新颖,好标异说,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二是说理缜密而透彻。主要作品有《声无哀乐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
4.西晋太康文学
(1)太康文学特色
最典型地体现出西晋文学特点的时期是西晋统一后的前中期,一般文学史上多以“太康文学”或“太康之风”代指具有以上特点的西晋文学和文风。
西晋文学的特点为“清廉”和“繁缛”。“清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西晋文学作品缺乏力量;二是指西晋文学较之先秦两汉,作品的厚重感减少了。“繁缛”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彩华丽,注重雕饰;二是描写变得繁复;三是语言趋向骈偶化。
最能代表西晋文学特点的是陆机、潘岳和张协。
(2)陆机及其《拟古诗》
陆机是西晋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锺嵘《诗品序》称其为“太康之英”。在诗歌方面,陆机创作了组诗《拟古诗》,为模拟《古诗十九首》之作。将古诗与陆机的“拟古诗”比较,古诗直接地抒发客游他乡的愁思,而陆诗多细腻的描绘,修饰性的成分增加。陆诗对偶化程度较之以前的汉魏诗歌都更深了,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太康诗歌的特色。陆机的诗多具体细腻的描写,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3)潘岳及其《悼亡诗》
潘岳的文学创作成就很高,后人将他与陆机并称为“潘陆”,并看作是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岳最擅长叙写悲情,尤其善于通过请冷色调的景物描写来衬托生者对于逝者的哀思。《悼亡诗》是潘岳专门写的一组悼念亡妻的诗歌,也是潘岳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历来评价很高。《悼亡诗》三首都是抒发作者对逝去一年的妻子的怀念之情。潘岳开启的悼妻主题对后世诗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4)左思的《咏史诗》及寒士文学传统
左思的诗歌不尚词采,饱含慷慨之气,笔力遒劲,在西晋诗坛独树一帜,成就突出。其文名由代表作《三都赋》而来,但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其《咏史诗》八首,也是他重要的诗作。左思的《咏史诗》不囿于咏史,把咏史和咏怀相结合。《咏史诗》八首为一个整体,有统一的主题。就是抒写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其中包含作者对自身遭际的感慨。
寒士文学传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较有特色的一个现象,是在春秋时期“士”阶层崛起后逐渐形成的。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汉代“士不遇”主题的出现,寒士文学开始形成。左思的《咏史诗》是这一时期寒土文学的典型代表。这组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权贵的蔑视。与以往表现“寒士不遇”主题的作品相比,左思的《咏史诗》有很多突破。首先是第一次用组诗的形式明确地表现这一主题,其次是第一次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诗歌中的史实都经过作者的熔炼,咏史不再是单纯叙述历史,而是将歌咏史实与主观抒情相统一。在此之后,咏史和咏怀相结合成为咏史诗的常见写法,这些都是《咏史诗》的价值所在。在左思之后,“士不遇”成为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之一,南北朝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文学传统的诗人是鲍照。
(5)郭璞及其《游仙诗》
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诗》,现存十九首,其中九首仅有一些残句。从诗歌的内在精神看,郭璞的《游仙诗》与曹植的《游仙诗》是一脉相承的,是借游仙来排遣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总的来说,郭璞的《游仙诗》辞藻清丽,富于形象性,在盛行玄言诗的东晋诗坛独树一帜。
5.陶渊明的文学创作
(1)思想
纯任自然。陶渊明不仅秉承了崇尚自然的玄学风气和名士风流,而且“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纯任自然的陶渊明既有同于时人的名士风流,又有异于时人的拔俗性情。崇尚自然是魏晋名士风流的共同点,而陶渊明的“自然”性情中又有“守拙”“抱朴”的特点。可以说,“真”在陶渊明不仅是一种人格美、艺术美,而且已升华为一种境界。
(2)人格与文风
真、拙、朴对陶渊明的写作和文风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到处展露的是他真实的生活。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一些生活实景的描述,不仅是真实的,更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朴拙”笔法。他用平淡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意蕴。
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文风与东晋玄言诗人提倡的清淡文风有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他又是超越了时代的。陶渊明的生命安顿之地是田园,不是山水;他对人间的挂怀又摒除了使人异化的功名利禄而返归人伦日用的真朴纯净。陶渊明是超越了他的时代的,在他身后,很长时间里都不以诗文著名。直到萧梁时代昭明太子萧统才为其编集作传,历经唐、五代之后,直至北宋,陶渊明在诗史上才获得应有的地位。陶渊明诗文的被接受程度和长久的生命力,正有力地佐证了他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优秀诗人之一的地位。
(3)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艺术境界
陶渊明诗歌包罗万象,田园诗成绩最著。田园是其精神安顿的理想处所。陶渊明不仅亲自参加劳动,并第一个将躬耕甘苦写入诗中,这固然值得肯定。更重要的是,他以其独具的素心和超凡的诗笔,谱写出唯有在无弦琴上方可弹奏出的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他不追求空寂禅趣,惟其诗中有人,所以不可超越。陶渊明把自己在田园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写进了诗中,他的诗是生活化的,他的生活也是诗化的。
①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出了田园的宁静、质朴、纯粹,与“人间”的喧嚣、黑暗、虚诈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身已被陶渊明视为一种理想境界。田园在陶渊明的笔下,既是可亲可感的劳作栖息之所,也是诗酒耕读的理想寄托。陶渊明的田园,是诗化了的田园。
② 在意境的创造上,陶渊明善于通过宁静淳朴的乡居生活景象来表现恬静的心境和淳真的情感。他不拘泥于实境的描绘,取景大都平淡无奇,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之境;又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的轮廓,自然景物只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这种以意造景的手法,使自然景物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与人的生活、感情融成一片。使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浑然一体,从而创造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艺术境界。
6.鲍照乐府诗创作特点
鲍照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水平最高,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鲍照的乐府诗俊逸遒丽。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中的描写,全诗俊健雄壮,在气格上可视为唐边塞诗之先声。再如其《拟行路难》,绝照在诗中毫无保留地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孤愤之情和不平之气,感情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另一首乐府名作《梅花落》以梅花为喻,别有怀抱,也是鲍照乐府诗中的佳作。
《南齐书》认为当时受鲍照影响的诗歌特点是“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这用来概括绝照本人的作品风格也未尝不可。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鲍照诗中往往灌注着不平之气,情绪高亢,词采瑰丽,能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
7.大小谢的山水诗创作
(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特色及其代表作
山水诗在谢灵运的手中最终形成。谢灵运的山水诗以纯客观的态度描摹山水景物,力图通过语言再现山水景物的形状、颜色、情态等外部形态特征,代表作有《登池上楼》《过始宁墅》《入彭蠡湖口》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① “初发芙蓉”的诗风。谢灵运的诗以大量描摹山水景物为主要特色,其写景追求形似,因此诗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的细致,大多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
②写景与说理结合的模式。谢灵运山水诗有一个特点,就是写景之后通常会加上玄言的结尾。如《登池上楼》结尾的“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其山水诗往往呈现出“山水+玄言”的固定模式。
谢灵运追求语言的描绘与景物的形似,因此谢诗中的景物描写是纯客观的,它的缺点在于写景中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谢诗中的玄言结尾往往成为全诗的负累,接在写景之后显得生硬不自然。但总而言之,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南朝文学影响很大。谢灵运在诗中开始大规模地模山范水,对山水景物进行细致的描摹刻画,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和修饰,这也影响到后来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正是南朝诗风转变的开启者。
(2)谢朓“新体诗”创作特点
谢朓是“永明体”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也是南朝齐代新体诗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诗清新秀丽,音节和婉,具有“永明体”诗歌的共同特征。他的诗写景细腻,在谢灵运之后把山水景物题材诗歌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与谢灵运相比,谢朓新体诗中的写景更为自然流畅,情景交融、诗意连贯,没有谢灵运山水诗语言生涩的问题,也少有谢灵运诗中常常出现的情景脱节的现象和玄言结尾。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8.南北朝文学的风格特点;庾信的诗赋创作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1)南北朝文学的风格特点
①南朝文风沿袭西晋唯美之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讲究音辞之美。逮至齐梁,先是永明声韵之说影响及于文、赋,后来宫体诗风兴起,更令文风趋于华艳秾丽。
②北朝文学的创作经历了向南朝文学学习、模仿的过程,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水平接近并超过了南朝,有了自己的特点。北朝文学的特点可以从文体和风格两方面来认识。
文体特点。与南朝文学几乎均用骈体写作不同,北朝的文章写作散体始终占有重要位置。南北朝时期的三部散文代表作品均出自北朝,分别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和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风格特点。北朝文学具有“质朴刚健、明白清新”的特点,与“宫商发越,贵于清绮”的南朝文学显然不同。北朝文学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环境造就了它不同于南朝文学的特色。
其一,北方的自然风物无论作为感发作者意志的情感媒介,还是作品直接描绘的对象,都不可避免地给作品带来质朴苍凉的色彩。其二,与南方自东晋以来社会政治相对安定不同,北方长期处于战乱、思想更迭和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因此,北朝文学作品讲求实用性和现实性。其三,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游牧民族的精神气质以及本身的文学和文化也会对汉族文人和文学产生影响。
(2)庾信的诗赋创作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庾信是南北朝后期最著名的文学家。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个人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后期写出了许多不同于前期的感情充沛、感人至深的杰出作品。其后期一部分作品达到了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与圆熟的写作技巧的完美结合,成为最早的融合南北文风的范例。
一方面,北方有着完全不同于南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庾信入北之后,这些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其作品之中,拓宽了作品的表现范围,影响了作品本身的风格。
另一方面,庾信在北方的生活给他带来了深切的耻辱、悲痛,他后半生的很多作品也带有悲凉沉痛的感情基调。尽管仍采用南方文学的形式技巧,但作品风格已显然不同,如《拟咏怀》第七;又如其名作《哀江南赋》,延续了前期骈文用典繁复、对偶精工的特点,同时又感情充沛、情文并茂。再如《序》中一些名句的用典,也达到了使事无迹的地步,可以说,即使单从形式技巧来衡量,庾信后期的作品也已超过前期。
庾信后期的创作融合了南方文学的形式技巧和北方文学刚健的气骨,具有感人的力量,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之后还有“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评价,指的便是这一特点。
9.魏晋南北朝小说
(1)《搜神记》的写作宗旨及创作特点
写作宗旨:
《搜神记》的写作目的,据干宝自序,是“足以明神道之不诬”“游心寓目,而无尤焉”。反映“神道不远”的篇目,如《阮瞻》、《黑衣客》、《蒋济亡儿》等篇,皆有印证鬼神为实有的目的,但千宝对鬼神怪异之事,更倾向于给予“合理”的解释,而非盲目地迷信。
干宝所谓“游心寓目,而无尤焉”,意谓潜心阅读,可以发人深思,修身律己就不会做后悔之事。所以《搜神记》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正是那些符合人情人性的感人故事。比如《韩凭妻》《紫玉》)等篇所记载的男女爱情故事,《三王墓》等描写主人公侠义英勇、宁死不屈的形象。无不感人至深,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创作特点:
虚构叙事的表现手法。《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开始注意运用虚构的手法。对比《搜神记》及其前后的志怪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在情节构思、人物描写和细节刻画等方面,虚构叙事在魏晋南北朝获得了较大进展。这一进展为唐代“有意为小说”开辟了道路。
(2)《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编纂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又名《世说》、《世说新书》,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风流的总集。编纂者为刘义庆,该书是在刘义庆的主持下,由其招募的文士共同编纂完成。《世说新语》语言简洁、旨意深远,艺术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①《世说新语》的语言别具特色,括而言之,简而远也。简而不芜,一语传神,含义高远隽永,是语言表达的极高境界。如《企羡》形容一位风流名士,以孟昶一句“此真神仙中人”出之,神韵情貌宛在眼前。
②《世说新语》长于表现人物的风神情貌。《世说新语》刻画人物笔力劲道,全书涉及人物一千五百多人,而《世说新语》能以极简洁的事迹言行,有力地表现出人物的风神情貌。如王戎,在《俭啬》篇中表现其吝啬贪财;在《德行》篇表现其“孝”;在《雅量》篇中表现其见识超群等。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反映王或性格的复杂性。有时作者还通过虚实结合,以实写虚的笔法来展现人物性格。如《文学》篇写钟会、嵇康的性格特点。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如比喻的精当、口语的运用等。它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历代续作、仿作者不绝,而且其中的许多人物事迹被史家采入史书,戏曲、小说亦从中多所取材。
(二)基本概念
1、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反映了文学领域的一种慷慨多气的风貌。以曹氏父子为核心,凝聚着“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士,他们共同塑造了建安风骨,书写了中国文学自觉之初的第一抹辉煌。“志深笔长,慷慨尚气”是建安风骨的典型特点,也是该时期文学的特质。“建安风骨”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写作和批评的标准、典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2、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正始年间出现的一批名士的代表,分别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因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称“竹林七贤”。七人在思想倾向、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又以阮籍、嵇康二人成就最高。
4、玄言诗
玄言诗是指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理的作品。其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所阐释的“理”也基本限制在《老子》《庄子》的范围内,诗歌主题相对单一。玄言诗的盛行是文学受到玄学影响在诗歌上的反映,是东晋诗坛最为典型的特征。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有孙绰和许询。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玄言诗的创作成就不高,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并非全然消极。首先,玄言诗人借山水描写体味道的玄妙,这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其二,玄言诗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这些奠定了后世山水诗的审美基调。其三,东晋玄言诗注重说理,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为后来的说理诗提供了创作经验。
5、永明体
“永明体”是南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清新流畅、讲求声律,“永明体”的最大特色在于人为的、有意识的对诗歌语言的声律作出规定,它的出现为后来近体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永明体”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标志着近体诗时代的开始。围绕“永明体”涌现出了“永明体”诗人,他们自觉运用四声韵律、用人为制定的声律规范约束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代表诗人有谢朓、沈约、王融等。
6、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体。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宫体诗第一次大规模地描写女性的容貌、体态等外在美,萧纲本人论文也有重情的倾向,这些无疑突破了诗歌传统的范围;而宫体诗在形式上进一步发展自“永明体”以来对诗歌音韵和对偶的重视,对偶精工、语言华美,是古体诗向近体诗演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背诵篇目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曹丕《燕歌行》,曹植《七哀诗》,刘桢《赠从弟》,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去来兮辞》,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永明文学
一.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哀江南赋: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主观题
目录
第一编 先秦文学 1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1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1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1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2
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2
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2
简述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2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3
第二章 诗经 3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3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3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4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4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4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5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5
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5
第三章 先秦散文 6
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6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6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6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7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7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7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7
5、 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8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8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8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8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8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8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9
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9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9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9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0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10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10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10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10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11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11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11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1
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12
第一章 秦汉散文 12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12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2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2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13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3
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 13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13
汉大赋的特点 14
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14
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14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14
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14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15
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15
4、《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16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16
第三章 汉代辞赋 16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16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17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17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17
论述班固《两都赋》 17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18
第四章 汉代诗歌 18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8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8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9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19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20
第一章 建安风骨 20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20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20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20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21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21
第二章 正始之音 22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2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22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22
第三章 两晋诗坛 23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23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23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23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23
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 24
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 24
第五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24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24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24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24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5
第六章 南北朝诗歌 25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25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25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26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26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26
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26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27
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27
试论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27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28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29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29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29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30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30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30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30
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30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31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31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31
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31
试论《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32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简述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 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 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 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二.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
三.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 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 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先秦散文
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再次,《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如“买椟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得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如,《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说秦王失败而归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当苏秦游说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
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 雄辩色彩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许行》)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一. 奇幻诡的想象,如《逍遥游》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如《逍遥游》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偕趣和讥刺横生。如《秋水》
第四章 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精密完美。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 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 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迭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大话私服,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期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
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征实,尖锐批判“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2)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美丽之观”。(3)强调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4)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5)重视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
谈谈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
参考答案: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汉大赋的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
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
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大话公益服,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4、《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
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
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
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
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
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
要描摹对象。
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
《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1.写祭祀,如《甘泉》、《河东》;
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
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
《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
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
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论述班固《两都赋》
《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
《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
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汉代诗歌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简述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五言诗是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人们思维的日渐精密,语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生活新的变化,四言诗因不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配合,节奏又单调、呆板,而变得难以适应。于是五言诗渐渐萌生。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至于文人五言诗,西汉前期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
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
3.使用比兴手法。
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
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
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
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
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
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
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
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取景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
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曹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三、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其内容一是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二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
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如《咏史》一、三,没有刻意的调饰有艳丽的辞藻,全部思想感情喷发而出,大气磅礴,所以被成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
二.诗歌中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喷发而于诗中。如《咏史》其二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他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有了新的飞跃。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主要创作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左思《咏史》八首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第五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六章南北朝诗歌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一.由于他“才秀人微”,更能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
二.边塞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三.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
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
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
四.反映爱情婚姻。
艺术: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宫体诗人在写这些时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的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是着重表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谢灵运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形成了较为圆融的意境;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情境交融,尤其一些写景小诗,空灵纯净,颇有唐风。
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韵的研究成果,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应避免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为出现于齐代永明年间,所以又叫永明体。它是古诗发展到近体的过渡形式。谢脁的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新体诗的代表作家除谢脁外,还有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一.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惯用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如乐府《白苎舞》。
二.语言也很有特色。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如《拟行路难》其三;注意吸收明间口语;善运用奇特大胆的想象和比喻。
三.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以前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鲍照的大胆革新有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试论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眺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一.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纯净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的情思流动,如《观朝雨》写晨起观雨引发的一份归隐情思,心境在空朦潇洒的朝雨中何等的平静,一切都好象在潇潇雨雾中净化了。
二.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尤其在山水描写方面,大谢在意象创造上颇多着意,较多客观描写。而小谢诗中的意象,则带者更多心象的性质,把景物提纯得与他的心绪一致起来。因之,他创造的意象十分省净明快,如《之宣城出新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三.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四.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一.地域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
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
二.作者不同
南朝:女性较多 北朝:男女皆有
三.内容、题材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四.风格不同
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西洲曲》是乐府《杂曲歌辞》里的一篇。南朝无名氏作,为五言体。因首句“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的民歌,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内容描写一个少女怀念久别情人的心理。作品通过带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的变换,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一位少女从春到秋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顶真和双关语的运用是其手法上的显著特点。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转韵,流利宛转,声情和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最优秀作品,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二是出色地运且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结合庾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庾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有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庾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为什么说鲍照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
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被楚王杀死,儿子赤为了替父报报仇血恨;吴王的小女紫玉与书生寒重的恋爱故事。
艺术风格:
二.此书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
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
艺术风格:
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主要内容有:
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二.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构思中的各种现象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描述,如论述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就十分细致而生动。创作者因为有感于物而引起创作冲动。
三.构思中的灵感:认为创作者灵感的潜意识表现为突发性和不受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如其“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陆机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灵感的心理特征,以及灵感的根源,特别注意并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他对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齐末梁初刘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力图用儒家思想观点来指导魏晋以来离开经典本原,追逐浮靡文风的文学思潮主流。
全书着重探讨者有:总论,即全书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文体论,系统而周密地祥论文体的分类;创作论,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与质的关系,以及写作技巧等;批评论,评论前代文风及作家成就,并探讨批评方法。
一.总论:《原道》《征圣》《宗教》《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也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的关键。《宗教》在全书的理论观点中最为重要。
二.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二十篇,分为文、笔两部分,即所谓“无韵者笔比,有韵者文也(《总术》”。他为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以性质分体;不可分者别辟一类。
三.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创作过程;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
四.批评论:他提出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述了批评家的修养,批评家的态度,批评标准。
试论《诗品》的文学批评成就。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一. 在文学理论上,钟嵘阐述了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二.钟嵘在书中将诗歌抒情意义的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如《诗品•总论》开篇就论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前人物感说的基础上,将心物交感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社会生活。这就比人与自然论大进了一步,心物交感论,从社会生活领域去展开的论说是钟嵘提出和建立的。
三.钟嵘还提出自然美说。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四.钟嵘又提出风力华采说。他要求诗歌当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的特点。
五.从以上可见,钟嵘对五言诗进行专项研究,并别其来源,开了专体诗研究的先河。作者在《诗品》中对汉魏六朝五言诗所作的总结品评,全面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