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地区及省级行政区划顺序索引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地名由来:写在前面及华北篇)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名由来:东北篇)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中南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上海市
上海地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①因黄浦江而得名。②因“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③以“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④因上海浦而得名,上海浦是上海境内吴淞江流域一条已不存在的河流,该河流在明朝前自南向北流经十六铺、陆家嘴并最终注入吴淞江。(均根据网络整理)
黄浦区:以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命名。黄浦江由来以历史传说得名。别名、曾用名均以人名或姓氏或封号得名,曾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官网《今日黄浦》、黄浦江由来根据网络整理)徐汇区:以区片“徐家汇”简称命名。据说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父子葬于此地,其后裔居此成聚落,故名。(《上海地名志》第二篇第一章、徐家汇由来根据网络整理)长宁区:因长宁路得名。(《上海地名志》第二篇第一章)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官网《历史沿革》)普陀区:因境内有普陀路和先后设有普陀路巡捕房、普陀路警察分局得名。(《上海地名志》第二篇第一章)虹口区:因虹口港(昔称沙洪,其与黄浦江交汇处称洪口、虹口)而得名。(《虹口区志》总述)杨浦区:因境内河流杨树浦港得名。(《上海地名志》第二篇第一章)闵行区:以原集镇名称得名。“闵行”为区境内南部原有集镇,地处横泾港入黄浦江处两侧。镇名由来有二说。一说因姓氏命名,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闵其,山东人,嘉靖间(1522-1566)游学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即闵氏)命名,盖传文之误矣。”二说因职业命名,“闵行”原名“敏行”。明弘治《上海志》称“敏行市”,正德《松江府志》已称“闵行市”,乡民多从事贸易。明史中有称“闵港”、“敏航”,似与黄浦江在此水流湍急有关。(国家地名信息库)宝山区:沿用明永乐十年为导航而修筑于浦东高桥海滨的一座土山“宝山”之名定县名为宝山。(《宝山县志》概述)嘉定区:南宋嘉定十年九月两浙西路平江府上报建县,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以年号为名,称嘉定县。“嘉定”为南宋时期宋宁宗最后一个年号。(《嘉定县志》卷一)浦东新区:因地处黄浦江之东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金山区:以近海中的金山岛而得名。相传周康王(姬钊)东游到此,故称钊山,后又称金山。(《金山县志》总述、金山由来国家地名信息库)松江区:以古“松江”河道名而来,故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青浦区:①以县境东北有青龙镇(今旧青浦镇),东部有五浦(赵屯、大盈、顾会、盘龙、崧子)汇于吴淞江,故名青浦。②一说因附近有青龙江(青龙港)、浦家港(西胜塘),取两条河流首字得名“青浦”。(①《青浦县志》概述,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奉贤区:①一说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但该河道自始不位于奉贤县和后来的奉贤区境内,故被认为可能性不大。②一说因旧街得名。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根据网络整理)崇明区:取自所在岛屿名称崇明岛,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国家地名信息库)二、江苏省
取江宁、苏州二府之首字而得名。江宁详见南京市江宁区,苏州详见苏州市。(官网《江苏概况》)
1、南京市
同北京一样,“南京”一词在明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南京”原意应为“位于南方的京城”,直到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于应天府置南京,这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逐渐作为一个专有地名的开始。(根据网络整理)
玄武区:得名于辖区内的玄武湖。玄武湖之名,一说湖中曾有黑龙,玄即黑之意,”武“源自湖曾为水上练兵之场。二说湖位于城市之北,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国家地名信息库)鼓楼区:以区内有明代古迹鼓楼而得名。 “鼓楼”就是古代以击鼓声报时的楼形建筑物。(国家地名信息库)秦淮区:因为十里内秦淮河贯穿全境而得名。传说秦淮河名称与秦始皇南巡秣陵有关。据说旧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而“凿方山,断长垄”,开凿此河,通长江以泄“王气”。秦淮河古称龙藏浦、直到唐代诗人杜牧作《泊秦淮》之后才被广泛称为“秦淮河”。自此时起“秦淮”也被不少人误传误认为是秦、汉之时的“淮水”,但是秦、汉时代绝大部分可信度较高的古籍中所提到的淮水毫无疑问的都是指向当今的淮河,而不太可能是秦淮河。(根据网络整理)建邺区:“建邺"之名源于南京古地名。汉建安十七年东吴孙权为建帝王大业,改袜陵县为建业县。晋太康元年,武帝司马炎改建业为袜陵,并将其西南部划分为临江县。太康二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设袜陵县秦淮河以北为建业县。翌年,改建业为建邺,“建邺"之名由此开始。邺者,邺城,河南古地名,系司马氏发迹地,以建邺为名,寓不忘故土之意。(官网《历史沿革》)雨花台区:雨花台区名源于雨花台,雨花台系二、三百万年前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的堆积物所形成。相传梁代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泣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台。(官网《总体概况》)栖霞区:因辖内名山而得名。一说永明元年(483)],山东高士明僧绍,史称明征君,在摄山(今栖霞山)结庐隐居,后舍宅为寺,名为“栖霞精舍”,即今栖霞寺,栖霞始得以冠名至今。(官网《栖霞概况》)江宁区:“江宁”一名由来有二说:一是据清朝江宁人金鳌所著《金陵待征录》载,西晋太康二年(281),黄河以北,战乱已萌。晋武帝司马炎南巡,渡江后夜宿临江县(县治在今江宁街道)身感江野寂静而慨叹“江外(江南一带)无事,宁静若此”,于是将临江县改名为江宁县。查史书无晋武帝南巡记载,其“江外无事,宁静若此”一语也无从稽考。二是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顾野王在其《舆地志》载有“江外无事,于南浦置江宁”之语。“江宁”乃濒临长江且秩序安宁之意。(官网《江宁概况》)浦口区:①浦口在元朝时称为浦子市,又称浦子口,因此而得名。②“浦”即水边。明太祖定都金陵,洪武四年,于长江北畔浦子口处修筑城池,名浦口城,又名浦子口城。至此,浦口城及其周边区域泛称浦口。(①官网《浦口概况》,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六合区:因境内定山有寒山、狮子、石人、双鸡、芙蓉和妙高峰,六峰环合,通谓六合山,县因山名,乃撤销尉氏、堂邑、方山县,置六合县,六合县名自此始。(官网《六合区概况》)溧水区:因境内古水道溧水而得名。溧水古称濑水。吴语濑、溧相近,至秦以溧名县,建溧阳县。(国家地名信息库)高淳区:县因高淳古镇而得名。高淳镇即今淳溪镇。“高淳”,一说以民风淳朴得名。二说因民风不古,以“高淳”寓“司导教化”之义。(官网《历史沿革》、高淳词义源自国家地名信息库)2、无锡市
“无锡”一名的由来所说颇多,①传播最广的观点源自《东周列国志》:战国末年,秦将王翦攻楚,破兰陵后,率军驻无锡锡山。军士埋锅造饭得石碑,上书“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而此前,无锡的锡山盛产锡矿,为兵家必争之地,王翦遂言见此碑天下可太平。“无锡”的地名便这样诞生了,此后无锡历代地方志中亦据此讹载颇多。②可能源自古越族的称呼,“无”为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际意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但据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考证,“无”为古吴语的敬语前缀,“无锡”的意思就是尊敬的锡山山神。③可能源自华夏先祖伏羲氏或起源于无锡古华山(今无锡惠山),有学者便据此推测“无锡”为“伏羲”之古音译;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泰伯到达吴国后的首都梅里古称“吴墟”,无锡因“吴墟”谐音而来。(根据网络整理)
梁溪区:因梁溪河而得名。梁溪的得名有两种说法,①《元朝无锡志》(王仁辅著):“古溪极狭,南北朝时梁大同重浚,故号梁溪,南北长三十里。”②另一个传说是东汉梁鸿偕其妻孟光曾隐居于此,并率人疏浚,因此得名。(根据网络整理)锡山区:因境内锡山而得名。锡山为惠山东面的小丘,相传在周秦时产锡,故得名。(根据网络整理)惠山区:以境内惠山命名。据《蠡溪笔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此山,常与名士交往,名气很大。后来人们便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称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之名由此而来。(根据网络整理)滨湖区:位于太湖之滨,故命名滨湖区。(国家地名信息库)新吴区:“新吴”二字,寓意厚重、吉祥,其中“新”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代表无锡高新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二是蕴含了在继承古吴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意思;取“吴”字,则是为了纪念商朝末年泰伯在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建立的勾吴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官网《建制沿革》)宜兴市: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官网《建制沿革》)3、徐州市
①因位于黄淮平原、地势起伏较舒缓而得名。“《春秋元命包》云:‘天氐流为徐州。’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②一说出自古九州的徐州,《尚书· 禹贡》: “海、岱及淮惟徐州。” 《尔雅·释地》: “济东曰徐州。” 海指今黄海,岱即泰山,淮即淮水,济东即古济水以东。(①《晋书》卷十五,②根据网络整理)
鼓楼区:1955年因境内有明代建筑——鼓楼而更名为鼓楼区。(官网《概况区划》)云龙区:因风景秀丽的云龙山而得名。因“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云龙山。(官网《云龙概况》、云龙山源于国家地名信息库)贾汪区:源于传说。明万历年间,有贾姓人家发现该地有一泉汇成的小汪(水塘),塘水清澈,环境宜人,遂临汪定居。后移居汪畔者增多,人们便称该处为贾家汪。随着煤炭的开采,人们称贾家汪为贾汪窑,简称贾汪。(根据网络处理)泉山区:以境内山峰命名。“泉山”是徐州城区最高峰,因其东北部山脚下有泉水和雨水积蓄而成的小型湖泊,故名泉山。(国家地名信息库)铜山区:府治彭城县因境内有铜山岛更名为铜山县。铜山岛据说已今已沦入湖中,因含铁量较高,呈铜色得名。(官网《概况区划》、铜山岛源于国家地名信息库)新沂市:新沂之名因新沂河流贯全境,1949年后根除了历史上的沂水灾害,使沂河两岸人民得益很大,故取名新沂。沂河由来见淄博市沂源县(《中国地名辞源》444页)邳州市:源自古邳国。(《中国地名辞源》291页)丰县:秦朝末年置丰县,因原为丰邑而得名。“丰”,意为草木繁茂盛。丰县地处黄淮平原,河流充沛,宜农耕,古称丰国,《史记》称为“丰邑”。(国家地名信息库)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沛,河流充盛。据《水经注》记载,唐尧时代,沛地名为“沛泽”,县因此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睢宁县:睢宁古有泗、睢两水横贯全境,置县时,取“睢水安宁”之意。(官网《概况区划》、国家地名信息库)4、常州市
隋开皇九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寻割常熟县入苏州,乃移州治于晋陵县(今常州)。《舆地纪胜》常州:“隋平陈省晋陵郡,于苏州常熟县置常州,州名因县以为名。后割常熟入苏州,移常州理于晋陵县。”(根据网络整理)
天宁区:因有1300多年历史的“东南第一丛林”天宁寺坐落其间而得名。(官网《天宁简介》)钟楼区:因南唐时境内建有古钟楼而得名。(官网《钟楼介绍》《钟楼地名考》)新北区(与常州高新区同网站):因位于常州之北,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而来,又是常州新建的辖区,故称新北区。(国家地名信息库)武进区:【由来】“武进”之名始于丹徒,三国时吴帝孙权尚武,于嘉禾三年(234年)诏复丹徒为武进,“以武而进,以武而昌”。故有武进、武昌之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金坛区:①“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②因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①《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②根据网络整理)溧阳市:①“以在溧水之阳为名。”②因县治在古溧山之南,以山南为阳得名溧阳。(①《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八,②国家地名信息库)5、苏州市
“取州西姑苏山为名。”姑苏山则是因为先秦人物“胥”,他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舜王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在苏州护城河上即有一桥名为“姑胥桥”。胥在江东的灵岩山脚下,建造了“姑胥城”(位置在今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姑”是当时古吴语的拟声词,无义。到周朝的时候,泰伯奔吴,后代迁居姑胥城。因周朝仁政治理天下,有狱卒之意的“胥”字不符合周德,所以就选择《诗经》中的“山有扶苏”的“苏”字。因为“苏”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而且与“胥”读音相近,于是姑胥城就改名为姑苏城。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旧唐书》卷四十、姑苏由来根据网络整理)
姑苏区:详见苏州市。虎丘区(和苏州高新区同网站):区名以原辖有虎丘镇而得名。虎丘,原名海涌山。相传吴王阖闾死后葬于虎丘,“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号曰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镇以虎丘山得名,虎丘山不在本区,在姑苏区。(国家地名信息库、《史记》卷三十一裴骃集解)吴中区:“吴中”曾泛指先秦时吴地,也是旧时对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当代则因为是吴文化发祥地、吴地中心区域而得名。(根据网络整理、国家地名信息库)相城区:因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而得名。(官网《相城概览》)吴江区:因吴淞江流经县境,故名。吴江在县东门外,即长桥下分太湖之流而东出者,古名笠泽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中国地名辞源》416页、《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常熟市:据元代至正间《重修琴川志》的解释是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得名;明万历间《皇明文献志》认为,县内地势“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官网《尚湖综合保护建设规划》)张家港市:以天然良港——张家港港命名设立张家港市。张家港原是香山和镇山之间的一条小流漕。明万历年间,靖江张南山张侍山兄弟二人落户香山东北麓开垦创业,为灌溉农田,将小流漕拓宽加深,故名“张家港”。(官网《历史沿革》、张家港由来见国家地名信息库)昆山市:以县因设治于松江县昆山之阴而得名;又说“昆山”之称,取(诗经》"玉出昆岗”之意。(《中国地名辞源》206页)太仓市:太仓之名,传因春秋吴王置仓于此而得名。首见于宋郏亶《吴门水利书》:“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官网《政区沿革》)6、南通市
因地处长江入海口,四方通达,后周显德五年改名为通州;清雍正二年,升通州为直隶州,为有别于直隶顺天府通州,称南通州。,后“南通县”“南通专区”“南通地区”等名均使用“南通”,故名。(国家地名信息库)
崇川区:后周显德五年(958),设通州。北宋天圣元年(1023),因避讳改称崇州。《文庙记》中有“崇川居淮甸之左”,且历来有“崇川福地”的美誉,为雅称,故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通州区: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官网《通州概览》)海门区:①《明一统志》卷12扬州府海门县: “以僻在海隅,因名。”②因地处长江入海门户。③意为江海之门户。(根据网络整理)启东市:1928年3月,南部崇明外沙改设启东县。因本县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乃有“启吾东疆”之意。(官网《历史由来》)如皋市:如皋名有两说:一说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这里所说的皋,系泽边高地;如,是到的意思。后人据上述记载,称如皋,并有“雉水”、“雉皋”“东皋”等别名。另一说则来自《太平寰宇记》,“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如皋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之上,原野辽阔,于是取《荀子·大略篇》中的“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以如皋为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海安市:海安东部为黄海,因海水经常浸淹农田,遂取名海安,取“永不扬波”之意。(官网《历史沿革》)如东县:1945年9月22日,以白蒲经丁堰至柴湾河以东为界,将原如皋县一分为二,河东为如皋县(如皋东乡),河西称如皋西南行政公署,后升格为如西县政府。1941年3月后,如皋县隶属于苏中第四行政区。1945年9月22日,如皋县易名如东县,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即取自“如皋县东部”得名。(官网《历史沿革》、国家地名信息库)7、连云港市
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又因海港,得名连云港。连岛古称鹰游山,又因为它是由东西数岛相连而成,又叫东西连岛;因明时道教盛行,为显示山上三元宫的灵异,把全国道教中心四川阆中县云台山的名字移植过来,故称云台山。四川云台山则因山上有一高耸入云的道观而得名,此山云雾环绕。(官网《港城概况》、连到由来见连云区官网《连云区情概况》、云台山由来见国家地名信息库)
连云区:取境内的云台山和连岛两地名的首字得名。云台山和连到由来详见连云港市。(国家地名信息库)海州区:连云港市旧称,因其地域东临近大海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赣榆区:①“戆愚说”。赣榆县贡生朱尧望在《赣榆名义说》中提出:“赣”与“戆”同,“榆”音近“愚”,以邑民愚戆,故名。②“贡榆说”。朱尧望在《赣榆名义说》中同时提出:“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咏于诗,征于礼,以榆木常入贡,故名”。③“植榆说”。朱尧望在《赣榆名义说》中还提出,以“赣”为“贡”,即子贡。端木子贡手植之榆,以榆属赣,故名赣榆。④“龠榆山音转说”。《南齐书》记载,明僧绍以弟庆符为青州刺史,随郁洲,住龠榆山,郁洲为赣榆旧属地。这是清光绪年间通州拔贡王文炳于同治至光绪年间主持怀仁书院山长时以训诂学对赣榆作字训的考证。⑤“赐火说”。由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翰勋提出,意思是说“君子赐予榆火”表示承受恩宠,并得吉祥。⑥“贡羽说”。李洪甫在其《少昊稽索》中提出,“赣,赐也,榆为羽字的通借,赣榆正是少昊之国向各部落赠送 “羽旌”之地”。⑦“榆为盐说”。唐善纯、刘正婵提出,赣榆春秋时属越,“越沤”人曾居于此。“赣”为虚词。“越人谓盐曰余”。余、榆音近,榆即为盐。⑧“赐县说”。《说文解字》云:“赣,赐也”;“揄,引也”,王建成在其主编的《徐福研究十年》中提出赣榆乃秦始皇泛海求仙所赐之名,为特设之县。⑨“鬼臾别写说”。何幼奇在其《山海经新探》中提出《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有“肝榆之尸”,肝鬼同纽,榆臾同纽,他认为肝榆就是鬼臾的别写。赣榆县的县名源于这个民族。⑩“肝榆之尸说”。《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而《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尸即人、人方,即东夷。肝榆之尸即赣榆之东夷。⑪“重之观象台说”。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王大有在连云港市的东磊摸忽山的太阳石上,辨识出“工、俞、风、重”四个字,并对这四个字进行了解释:“工”表示古代测量太阳影子长短的矩;“俞”表示测天的规;“风”表示竖立测日影的扶木;“重”即“赣”字的初文;四字合意为“重部落的观测天象台”。(根据网络整理)东海县:清道光《云台新志》载:“明高登龙《云台山图序》云,余郡隶有海州,滨于海之东,因曰东海。”(《中国地名辞源》81页)灌云县:因南有大川灌河、北依名山云台而得名。(官网《灌云概况》)灌南县:因“灌河”而得名。以在灌河之南而得名。(官网《灌南概况》,国家地名信息库)8、淮安市
①南齐永明七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取祈求淮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②宋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进而掘开黄河,河水由泗入淮。金明昌五年,黄河从阳武决口,从此黄河南犯夺泗入淮,两岸百姓连年受灾。故而有“淮安”一名,以企盼“淮水安澜”。【国家地名信息库:据传,淮河边生存着大量叫“淮”的鸟,得名“淮水”。】(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
清江浦区:以清江浦何得名。清江浦原本是清河码头至山阳城(今淮安区)之间的运河名。(根据网络整理)淮安区:同淮安市。淮阴区: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国家地名信息库)洪泽区:因湖设置,借湖得名。隋大业年间,炀帝巡江都,道出破釜塘,久旱遇雨,淮河溢注,因名洪泽浦,“洪泽”之名始于此。(官网《洪泽概况》、洪泽湖由来见国家地名信息库)涟水县:因境内有涟河而得名,涟水之名始见。(官网《历史沿革》)盱眙县:“许慎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盱眙者,城居山上,可以瞩远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金湖县:取名“金湖”,是因为县境内有汜光湖,而汜光湖在古代名为“津湖”(魏书作精湖),于是用“津湖”的谐音“金湖”作县名;另外境内也有大金沟、小金沟等地名;同时也是因为汜光湖湖面宽广,水产丰富,好似取之不尽的金银之湖。(根据网络整理)9、盐城市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官网《建置沿革》)
亭湖区:①因境内有亭湖街道得名。境内曾为盐场,盐亭众多,盐亭周边为海水湖荡,湖光亭影自成一景。后人便以“亭湖”来命名亭湖中学、亭湖街道等。②源于当地的望海亭和西面的大纵湖。(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盐都区:盐都取音于此地的汉代古县名“盐渎”;且为盐城市政府驻地,表达盐城都城之意。(国家地名信息库)大丰区:①以境内大中、新丰两大镇各取一字得名。②境内曾有张謇创办的“大丰盐垦公司”得名。(根据网络整理,二者可能有关联)东台市:南唐升元元年升海陵为泰州。海陵监驻“泰州东北之东台场”,监管南北八个盐场,东台之名从此见于史籍。“台”这里指的是晒盐场地。东台也称“东亭”,因煎盐亭灶林立,故名。乾隆三十三年,析泰州之东北境置东台县。1987年12月17日,撤销东台县,设立东台市(县级)。地处西溪之东的黄海之滨,一处地方因泥沙淤积较快,潮退时连于陆地,涨潮时侧如突兀高台立于海水之上,西溪人因此称其地为东台。(国家地名信息库)响水县:因县政府驻响水镇,滨临灌河,河床深阔,潮水涨落时水位落差大,支流汇入跌水声轰响,故名响水。(官网《响水概况》)滨海县:因东濒黄海而得名。(官网《滨海县人才公寓方案设计项目重发公告》)阜宁县:取“土埠安宁”和“商货阜通、地方安宁”之意。(国家地名信息库)射阳县:①相传因精卫填海而成陆,由后羿射日而得名。②因射阳河贯穿境内,以“射阳河”河名命名。③《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 在射水之阳”,故名。(①官网《射阳概况》,②国家地名信息库,③根据网络整理)建湖县:由县境内建阳、湖垛(近湖)两镇的首字合称而成。建阳镇宋代为长建里,万历年间推官李春开督浚建港沟,居民多半位于沟北,以沟北为阳,取长建里的“建”字和“阳”字合为建阳,沿用至今。(国家地名信息库)10、扬州市
①古越之一部称扬越。据《尔雅》:越,扬也。注谓发扬也。又其性轻扬也。李巡曰: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据《太康地纪》:“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隋开皇九年始称扬州。②因《尚书 禹贡》记载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而得名。③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河,“海”指东海,“江”指长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今日的扬州和“扬州”一词并没有建立直接联系。(①③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
广陵区: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因其地“广被丘陵”,遂名广陵。(官网《历史沿革》)邗江区:得名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之邗沟(又名邗江)。西周时期,迁徙到“淮南江北海西头”的一批淮夷建立起一个部落方国——干(邗)国。春秋时期,邗国为吴国所灭,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于蜀冈之上修筑邗城,于蜀冈之下开凿邗沟。(官网《区域溯源》)江都区: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称江都者,按郭璞《江赋》云:“表神委于江都”。大意是说江都之地,是以江水都汇于此。另一说,称江都者,“乃江淮的一大都会”。二说并存,皆与水有关。(官网《历史沿革》、国家地名信息库)仪征市:①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升建安军为真州。舆地纪胜:“真宗朝以铸圣像成功,升为真州。”按宋信道教,铸玉皇圣祖太祖大宗金像于真州,建道观曰仪真,谓得其真仪。②北宋皇帝信道,听说在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清初因避雍正讳,故改为仪征。(根据网络整理)高邮市:秦王嬴政二十四年,灭楚,属秦,筑高台,置邮亭,名秦邮。其地四隅洼下,城基独高,又以秦邮亭,故名高邮。(官网《历史沿革》)宝应县:唐肃宗上元三年,尼姑真如于楚州安宜境内寻获“八宝”,献于皇室。时逢安史之乱平息,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遂将上元三年改元宝应元年,改安宜县为宝应县,由此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11、镇江市
①宋朝初年,因地理环境变化,距海口较远,将唐代沿用的镇海军改名为镇江军。宋徽宗曾统领过镇江军,他称帝后,于政和三年将润洲升格为镇江府,即“镇守长江”之意,从此镇江的名称沿用至今。②以古称“镇江”得名。地处大江南北交通要冲,系江南古城之一。宋开宝八年,改唐代所置镇海军节度使为镇江军节度使,镇江之名自此始。因背山面水,形势雄险,是镇守江防要地,故名镇江。(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
京口区:京口是镇江的古称之一,最早见于《尔雅》“绝高为之京”,古人把高平之地称为京,北固山下的江称口,谓之京口。(官网《行政区划》)润州区:因镇江古称“润州”而得名。隋开皇十五年,置润州,以城东润浦(河名,已湮没)得名。“城东有润浦口,因以为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丹徒区:“秦以其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凿破长陇,故名丹徒。”(《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丹阳市:一是“取汉郡名”。《旧唐书》卷四十载:“丹杨汉曲阿县,属会稽郡,又改名云阳,后复为曲阿。唐天宝元年,改丹杨(阳)县,取汉郡名。”二是“以邑界杨柳生丹为名”。民国《丹阳县续志》载:“考《太平寰宇记》,丹阳以邑界杨柳生丹为名,故从木为称。”又“唐代从木之丹杨,即今从阜之丹阳也”。(国家地名信息库)扬中市:意为处于扬子江(长江流经扬州段)中的沙洲。(国家地名信息库,其余由来大同小异)句容市:句容地名源于地形地貌。一说境内有句曲山(今茅山),山形如“巳”字,勾曲而有所容,古“勾”通“句”,故称句容。二说清光绪年间尚兆山所编《赤山湖志》称:县境内东、南、北三面环山,呈“勹”形,“勹”上之水流入赤山湖,湖如口,四岸有所容,故曰句容。(国家地名信息库)12、泰州市
①南唐时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②《舆地纪胜》 卷40泰州: “相传以为取通泰之义。”③明嘉靖《惟扬志》谓“取安泰之义”。(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③根据网络整理)
海陵区:海阳因其“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故名海陵。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吴王刘濞因海陵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粮产丰富,在此设“太仓”(后人称“海陵仓”)。《太平寰宇记》称“海诸之陵,因以为仓。海陵之名从此始。”(官网《历史沿革》、根据网络整理)高港区:以境内长江港口高港港而命名的。清代中期尚为地处口岸西南连万洲的临江无名小港,据《泰兴县地名录》载,因港口边的自然村原为高姓所居,故得名高港。(国家地名信息库)姜堰区:北宋年间姜氏父子出钱出力,率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农田,后来为纪念姜姓父子,便将此地称作姜堰。(国家地名信息库)兴化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扬州府志胜》卷士气:“伪吴武义年中置今县,言将振兴其教化也。”(根据网络整理)靖江市:①以其地锁钥金陵,扼江海门户,故名靖江。②据《江南通省舆图册说》:“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根据网络整理)泰兴市:南唐昇元元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析海陵南境5乡地置泰兴县,取“随泰州兴起”之意,亦有“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之意。另说泰兴为一弹丸之地,多系江中小洲组成。全境之水,源于长江,怒涛常致水患,人们祈求安宁,取泰兴之名实为祈求吉祥之意。(国家地名信息库)13、宿迁市
①一说:春秋时期为宋人迁宿之地,故名。二说:宿迁的古代居民主要由两支古越人迁徒于此,并与当地人混合而成。到晋代,从“宿沙”“犹”族称中各取一音(古代预、犹同音),构成“宿预(豫)”这一新地名。唐开元二十三年,宿预县城被黄水冲毁,治所迁移,后又因避讳,故改宿豫为宿迁。②《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淮安府志胜》:“宿迁者,春秋之季宿南附于宋,东逼于鲁,遂内迁其人,而更封其君焉,县名本此。”③宿国迁都于此。(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③官网《政区沿革》)
宿城区:因是宿迁市的主城区,故得名宿城。(国家地名信息库)宿豫区:同宿迁市①沭阳县: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沭河,古称沐水,后作沭水,古人又写作“术水”,《汉书·地理志》:“术水南至下邳入泗。”唐代颜师古注:“术水即沭水也。”,“沭”是沭水(或沭河)的专用字,别无其他含义。(官网《沭阳概况》,沐水由来见国家地名信息库)泗阳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因位于古泗水之北,始称泗阳。泗水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官网《政区沿革》,泗水由来根据网络整理)泗洪县:以泗南县、洪泽县首字组合得名泗洪县。(国家地名信息库)三、浙江省
①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清《康熙字典》:浙者,折也。盖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又水名。②《庄子》作制河,《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浙江,《汉书·地理志》、《水经》作渐江水,陈桥驿认为,“浙江”实系越语地名,“浙江”“渐江”“淛江”“制江”皆系对同一越语语词的一音之转。(①官网《浙江概况》,《康熙字典》为自己添加。②根据网络整理)
1、杭州市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杭”之含义,众说纷纭:①一说为舟船之意。《郡国志》记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云:“杭因禹而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相传是禹维舟处。”《西湖游览志余》卷一记载:“(杭),方舟,殆今浮桥是也。盖神禹至此,溪壑萦回,造杭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禹杭耳。”② 二说为渡口之意。谭其骧《杭城都市发展之经过》说:“杭者,渡也,盖古代浙东西之渡口在此,即以杭名。”③三说为古越语地名,其义不得而详。陈桥驿《浙江地名简志序》云:“另外还有许多越语地名,如自然地名中的瓯江、甬江、姚江,行政区域地名中的杭、余杭、上虞、余姚、鄞、诸暨等,至今沿袭不变。不过地名虽然不变,但后世汉人,常常以汉语强解越语,例如杭和余杭解释作夏禹出航……其说牵强附会,但是流传已久,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国家地名信息库)
上城区:时南宋皇城居南,杭州习称南上北下,故以南部为上城,以北部为下城。(国家地名信息库)拱墅区:“拱墅”因“拱宸桥”“湖墅”两个古地名而得名。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湖墅未找到来源(官网《区情简介》,拱宸桥由来根据网络整理)西湖区:以境内西湖得名。宋《淳祐临安志》卷10:西湖“在郡西”,故名。(根据网络整理)滨江区:地域皆滨江,故名。(官网《历史沿革》)萧山区:“以县西一里萧山为名。”一说据旧萧山县志记载:越王句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只剩少数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又说东晋名士许询,好游山水,曾于此“凭林筑室,萧然自适”(嘉靖、万历、康熙、乾隆《萧山县志》,均为“自适”;《剡录》为“自致”;《越中杂识》为“自放”;《会暨三赋》为“自居”)。(《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六、国家地名信息库)余杭区:同杭州。临平区:“临平”之名由来已久。临平东南旧有临平湖,与西湖同为海迹湖。《三国志》卷四十八《吴志·三嗣主传》:“天玺元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以古临平湖和临平山得名。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设临平镇,自古为浙北要地。后群众习惯性以“临平”指代原余杭东部地区。(国家地名信息库)钱塘区:钱塘,古作钱唐。秦代于灵隐山下设钱唐县。一说为古越语音译,含义不详。唐代为避国号讳改称“钱塘”。一说因汉代至三国时期乡人华信以私钱筑塘捍潮得名。2021年,移植古“钱塘县”名为区级政区名,也有借北宋词人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句记忆杭州城市发展历史,寄予新区开创美好未来的期望。(国家地名信息库)富阳区:富春为古越语地名。东晋太元十九年,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讳,更名富阳,以县治在富春江之北而名。(国家地名信息库)临安区:西晋太康元年,因境内临安山而更名临安县。清乾隆《临安县志》载:临安山位于“县西南十八里”,“高一百丈,周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记》云:‘县取此山为名’”。南宋建炎三年,置杭州为行在所,升杭州为临安府,临安为其属县。“杭州”当时称“临安”,有三说:一是寓有“君临即安”之意;二是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镠对杭州的历史功绩,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三是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官网《临安简介》)建德市: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后,升大将孙韶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取“建功立德”之意,建德之名由此而来。(官网《建德介绍》)桐庐县:说法有三:一、以居桐溪地,因名桐庐(《浙江通志》据《元和郡县志》);二、桐溪侧有大椅桐,垂条偃盖,荫蔽数亩,望之如庐,遂名桐庐(《一统志》据《寰宇记》);三、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山名桐君,县名因山得名桐庐(据《方舆胜览》)。 以持第三说为多。(国家地名信息库)淳安县:寓“淳而易安”之意。2、宁波市
明洪武十四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官网《历史沿革及简称》)
鄞州区:“《志》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读若银。”(《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海曙区:以821年(唐长庆元年)始建、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重建的海曙楼而得名。海曙楼之名,一说是取自海定波宁、沧海为曙的典故;另一说出自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官网《历史沿革》,海曙楼由来根据网络整理)江北区:因地处甬江、姚江北岸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镇海区:①自明代起,倭寇频繁出没,这里便成了抗倭第一线,因此在清康熙二十六年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喻义“镇服海上倭寇”。②镇住海浪,不使它兴风作浪之意。(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北仑区:①以其境内的深水良港-一-北仑港而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小岛北仑岛而命名。②以境内海边有北仑山得名。(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奉化区:县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唐代明州的郡颇为奉化郡,以此县名;一说,以“民皆乐于奉承王化”而得名;一说,来源于县东奉化山。 (官网《历史沿革》)慈溪市:县名据《延四明志》载: “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 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官网《历史沿革》)余姚市:①南有四明山,古称句余山,中有姚江横贯,合山水之名而称余姚。②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余姚乃古越语地名。《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显系出于附会。《水经·沔水注》:“因句余山以名县。”亦不确。(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宁海县:①宁海,顾名思义,宁静之海。相传东海之内皆波涛汹涌,惟有此处港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②明万历《郡县释名·浙江编》:“邑以濒海,名宁海者犹宁波之谓。”《重修浙江通志稿》则指名称取“海疆安宁之意”。(官网《沿革》,根据网络整理)象山县:①宋宝庆《四明志·象山志沿革论》:“海曲有山,形如象,故曰象山。”据南宋《乾道四明图经》云:“县有一山,其势壮负,雄压海垠,前后瞻望,屹如象形。县控此山,因以名之。”②因治北有山,屹如象形称“象山”,县以山名,称象山县。(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官网《象山县志(2019年11月第一版)》)3、温州市
因地处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官网《概况》)
鹿城区:相传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名鹿城。(官网《鹿城概况》)龙湾区:龙湾之名,是由于其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的海湾”。(官网《龙年话龙湾》)瓯海区:因《山海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而得名。(官网《瓯海概况》洞头区:因境内洞头岛得名。洞头岛内有洞穴与半屏岛相通,洞头岛一端为首,半屏岛一端为尾,岛名“洞头”。(国家地名信息库)瑞安市:相传有白乌栖县北郊集云山之祥瑞,遂将县名安固改为瑞安。(国家地名信息库)乐清市:乐清旧名乐成,明永乐《乐清县志》卷一:“后梁开平二年钱氏以避梁祖讳改乐清。乐成得名的由来,旧有三说:一为“王子晋吹箫”说,明永乐《乐清县志》在仙释门中写到“周灵王子名晋,世传来游邑西山上,吹箫于山顶,沐箫于山泉"等语。隆庆间侯一元修纂的《乐清县志》即说:“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此后林允楫纂的清康熙《乐清县志》和林启亨的《新志后议》皆循其说;一为“乐正造士”说,清道光《乐清县志》的纂修人鲍作雨说:“邑取古者大乐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谓之司成,乐成之义,殆取诸此欤?”这即是后起之说,又是孤证,不足取。一为“云门奏乐”说,宋人刘胾在《云门福地记》中推想“福地以云门名,乐成之得名仿此欤?”这是不肯定的话,又无充足证据,更不可取。按乐清县之取名,实寓意在乐(yue),《乐论》说:“乐者像成者也。”又说:“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向方。”是知前人借子晋爱乐的神话为乐清建县的含义,本志遵循明隆庆《乐清县志》和清康熙《乐清县志》所定,以王子晋吹箫为乐清县取名的由来。(官网《乐清县志(2000版)》)龙港市:据民国《平阳县志》载:“(鳌)江在西晋建立时,初名始阳江,又名钱仓江。今自新渡以下又称鳌江。”而江南民间,历来又称其为青龙江,简称龙江,因地处龙江口港湾侧,故1983年建镇时取名龙港。 (官网《历史人文》)永嘉县:①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析临海郡南部地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以晋怀帝年号命名,治在永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改永宁县为永嘉县。②取境内楠溪江“水长而美”之意,“永嘉”名始此。(①官网《历史沿革》,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平阳县:①“邑有平阳岭。”②“晋名始阳县,以地有阳屿也,寻改名横阳,则又取横屿及横阳江之义。后梁乾化间横阳既平,故曰平阳。”③“有横阳山、横阳江,晋因置横阳县,钱氏改今名,以在平水之阳为名,干水入横阳江。”(①《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②《郡县释名》浙江卷下,③《今县释名》)苍南县: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取县名为苍南。玉苍山清乾隆三十年六月平阳知县何子祥撰文,法云寺主持慧松和尚募刻的《奉宪勒禁》大石碑,上书“三十六都大玉苍,乃平邑(阳)之名山,其山有玉,故称玉仓”,谐音异写作“玉苍”。(官网《县域概况》,国家地名信息库)文成县:以本地历史名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谥号为名。“文”“成”含义可详见谥号。(官网《文成县历史人文》)泰顺县:明景泰皇帝赐县名“泰顺”,寓意“国泰民安、人心效顺”。(官网《建制沿革》)4、嘉兴市
吴黄龙三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孙权立太子和,因“禾”“和”同音,为避讳,遂改禾兴为嘉兴,嘉兴之名由此而始。(秀洲区官网《历史沿革》)
南湖区:以境内湖泊南湖得名。据历代嘉兴府县志及诗文记载:南湖原称滮湖,又名马场湖,曾称东南湖。明代以后,因以名胜著称于世,又位于城南,遂逐渐与西南湖混称南湖,鸳鸯湖(鸳湖)或单称南湖,雅名鸳鸯湖(鸳湖)近代南湖已成为此湖正名,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根据网络整理)秀洲区:古置秀州,有秀水傍城墙流过,故名。1999年6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根据网络整理、官网《历史沿革》)海宁市:①寓“海洪宁静、海涛宁谧”之义。②“取海涛宁谧之意也。”(①官网《海宁概览》,②《郡县释名》浙江卷上)平湖市:因其地汉时陷为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官网《平湖概况》)桐乡市:因古时遍栽梧桐树,寓意“梧桐之乡”而得名。(官网《桐乡概况》)嘉善县:清光绪《嘉善县志》卷一记载“因旧有潜山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国家地名信息库)海盐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官网《历史沿革》)5、湖州市
以滨太湖而名湖州。(官网《历史沿革》)
吴兴区:三国吴甘露二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官网《吴兴区历史沿革》)南浔区:①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时聚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濒浔溪(今东、西市河)得名。南宋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取南林、 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②“以浔溪所经而名。”(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长兴县:长兴古称长城,春秋时吴国夫概在此筑城,城形狭长,故名“长城”。秦后地属乌程县,晋太康三年始置长城县,六朝以来均属吴兴郡。梁开平四年,吴越王钱镠为避梁太祖父朱诚讳,改长城为长兴。(官网《历史沿革》、根据网络整理)德清县:①县名称来源于境内的德清山。②据同治《湖州府志》文载,晋车骑将军孔愉,“幼以孝闻,长以信著,晚以节称”,以道德著称于世。后人把孔愉的“德”和馀不溪水的“清”联系在一起,赞人有德行,如水之清,故称德清。③县以溪名,据清康熙《德清县志》卷一载:“唐天授二年(691)折武康元东乡置县,曰武源。景云初名临溪。天宝元年(742)随易名德清……”又据《今县释名》记载:“德清,唐置。余不溪流经城中,一名清溪。其水清澈,县取名焉。”(根据网络整理)安吉县:安吉建县于公元185年,县名取自《诗经》“安且吉兮”。(官网《县情简介》)6、绍兴市
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公元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官网《历史沿革》)
越城区:因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迁都建城于此而得名。(官网《徐军:千年古城“网”联共富路 内聚外联 扩中提低》)柯桥区:街道以桥名,区以街道名。明张元忭《三江考》:“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国家地名信息库)上虞区:得于虞舜。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娱(娱通虞)。”(官网《上虞概况》)诸暨市:①史传,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固定此境为——“诸暨”,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②界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③相传因上古神农氏大臣诸稽,食采于此,遂以诸稽名其地,诸稽即诸暨。(①官网《西施眼》,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③国家地名信息库)嵊州市:①“县有嵊山,东、西、南、北皆有秀峰,取四山为嵊之义。”②北宋徽宗宣和三年,知越州刘述古言以“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请改称嵊,诏从之。取“四山为嵊”之义,嵊,从山从乘,“乘”古作“四”解,“嵊”即四面环山之意,即东屹四明,西当太白,南耸天姥,北峙嶀山。(①《舆地纪胜》 卷十,②国家地名信息库)新昌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吴越王钱镠始析剡东十三乡,因当时十三乡中有一“新昌”乡名,故定名新昌。寄寓着新设县兴隆、昌盛之义。(国家地名信息库)7、金华市
明万历《金华府志》以金华地属婺女星座,乃摭拾《玉台新咏》序言“金星与婺女争华”,附会为金华郡命名之由来。清康熙《金华府志》《金华县志》均因循其说。道光《金华县志》、光绪《金华县志》已提出质疑,惟语焉不详。《玉台新咏》系南朝陈 ( 558 — 589 ) 徐陵编选,成书于梁 ( 503 — 558 ) ,为专写妇女之古诗集,凡10 卷。序中“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竞爽”之句,实为借物喻人,歌女貌,颂女才,与天文地理无关。更何况陈天嘉三年 ( 562 ) 改东阳郡为金华郡,《玉台新咏》成书未久,更不可能以序言一句定郡县之名。
今之北山古名金华山,早见于东晋葛洪 ( 284 — 364 ) 著《神仙传》。《旧唐书•地理志》,“隋改长山为金华,取州界山为名”。故金华府、县之名实以金华山而名,早有定论。(官网《金华地名由来》)
婺城区:以其地于天文为婺女分野,故名婺州。(官网《行政区划》)金东区:因地处金华城区之东。(国家地名信息库)兰溪市: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官网《兰溪概况》)义乌市:《[嘉庆]义乌县志》童楷序:邑以乌名,志孝也。乌伤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秦时颜乌,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伤,故称乌伤县。二说:古越国时称乌上,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秦始皇平百越后,要统一中国,不允许越国的太阳重新升起,所以建县时把“乌上”改为乌伤,意为越国的太阳已伤,再也无法升腾。三说:乌伤为古越语地名,其意不详。(国家地名信息库)东阳市: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官网《历史沿革》)永康市:,相传孙权之母吴国太因病到此进香,病愈后赐名“永葆安康”而得名。(官网《永康市基本情况介绍》)武义县:①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新设郡县均冠以“武”字。武后天授二年,始建武义县,因县东有百义山,故以“武义”二字名县。后改名武成县,唐天祐元年复名武义县。②传孙权伐山越得胜置武义县,“武义”意正义的战争取得胜利。(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浦江县:以境内浦阳江得名。浦阳江得名于“浦阳”地名,最早出自《越绝书》:“浦阳者,句践军败失众,懑于此。去县五十里。”(官网《历史沿革》,浦阳江由来根据网络整理)磐安县:县名出自《荀子•富国》中“国安于盘石”之说,意为“安如磐石”。(官网《磐安概况》)8、衢州市
①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据光绪《常山县志》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因谓之三衢”。②北宋魏羽《吴会须知》称,衢州“路通三越,故名”。(①《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六,三衢由来及②根据网络整理,其余由来大同小异)
柯城区:柯城,原为衢州城的别称,以城南的烂柯山得名,烂柯山因王质遇仙柯烂神话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衢江区:以水为名,衢江因横贯于衢州境内而称。(官网《衢江概况》、国家地名信息库)江山市:吴越王钱镠因境南有江郎山,改须江县为江山县。江郎山相传为江氏三兄弟登巅化石而成。故事很通俗:三兄弟同时爱上了美丽的须女仙子,须女无奈远走天庭,三兄弟登上山巅远眺,从此再也没有回家。不俗的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演绎了许多“望夫崖”“盼夫石”的传说,但少有听说男人站在山头等候女人的。可江山人就是不一样,是三块一起站,一站千万年。(官网《历史沿革》《与君往来醉烟霞》)常山县:县以境内山命名。境内有常山,山体呈长条形,古称长山。山上盛产名为常山的药材,为古时治病要药,故又名常山。(官网《历史沿革》、国家地名信息库)开化县:吴越王钱俶析常山县西境七乡(开源、崇化、金水、玉山、石门、龙山、云台)置开化场,以开源、崇化二乡而得名。(官网《开化县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龙游县:唐贞观八年更名龙丘县。 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吴越王钱鏐以“丘”与“墓”近义不吉, 又据县邑丘陵起伏如游龙状,遂改龙丘为龙游。(官网《历史沿革》)9、舟山市
因以舟山群岛建市而得名。“舟山”原为昌国县治南面的小山,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国家地名信息库)
定海区:清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以“山(指今舟山岛)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取海波永定之义,诏改“舟山”为“定海山”,并题“定海山”额。(根据网络整理)普陀区:普陀,佛教《华严经》中“一朵美丽的小白花”之意。她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 南部,因境内佛教圣地普陀山而得名。(官网《走进普陀》)岱山县:县有主岛岱山岛,故名。唐建翁山县,移“蓬莱”作乡名。至宋,则取“岱舆”之“岱”合山称此地为岱山,设村名”岱山“。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岱山在海之北,传所谓岱舆、蓬莱,或者名始于此。”(国家地名信息库)嵊泗县:以嵊山、泗礁山两主要海岛名称首字得名。有资料解释为“一乘四马,为岛屿围拱之意”,疑有望文生义之嫌。(国家地名信息库)10、台州市
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南朝陶弘景《真诰》云: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唐《十道志》称其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官网《历史沿革》《浙里有志 | 浙东唐诗之路的圣地——天台山》)
椒江区:以椒江横贯市域而名。因起永宁江汇入灵江处的三江口,此地土高四堕,曰椒丘,江横贯椒丘入海,故名椒江。 (官网《历史沿革》、国家地名信息库)黄岩区:北宋《太平寰宇记》、南宋《赤城志》与历代志书及《浙江通志》,均援引南朝《临海记》所载:东汉末,中国道教名人“西城真人”王远(字方平)隐居之山顶(即今上郑洋头村后)有黄石,故名黄岩山与黄岩县。(官网《黄岩县名之正本清源》,在文中还介绍了另外一种说法,但当地反对这种说法)路桥区:①据陈耆卿初修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的《赤城志卷三·桥梁·黄岩》载:“新安桥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路桥”。另据《杨晨·路桥志略》载,“路桥镇亦称新安镇,以新安桥(俗呼粜糠桥)得名。②因此地水网发达,几条河流相互连通,北街、南街交汇于此,桥上行人,桥下行舟,均如平路,人流穿梭,繁华有加,故名路桥。据《路桥志略》载:“邮亭支河由后树场,南至岳庙,后分支向东,入于东官河,又南经山门下折而西,分支过新安桥入于正河。”(根据网络整理)温岭市:以县西温峤之别称“温岭”为名,称温岭县。以县境有温岭得名。温岭别称“温峤岭”“峤山”“中峤山”。《方舆胜览》卷九:“其地常燠少寒。”明嘉靖《太平县志》卷一:“峤山,一名温岭,在县西十里。有东西两峰,东大西小,故有大岭、小岭。”(官网《历史沿革》、国家地名信息库)临海市:三国孙权时,分章安县、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境内临海山得名。《嘉定赤城志》卷一:“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国家地名信息库)玉环市:玉环岛古称地胏山、榴屿、玉瑠山,为避五代吴越王钱镠讳,据“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景象改名玉环。市以岛而得名。 (官网《自然环境》)天台县:同台州市。仙居县:清光绪《仙居县志》卷六:“逮景德丁未四月,诏改曰仙居,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根据网络整理)三门县:三门湾口有三山矗立,形成三道航门,故名三门湾,三门县因此而得名。(官网《三门概况》)11、丽水市
《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六:“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名胜志》:“以县北七里有丽阳山,故以丽水为名”。《栝苍汇纪》:“县北七里有丽阳山,下环清溪,县名丽水以此。”(根据网络整理)
莲都区:因丽水城依山傍溪,在环山之中,形如莲瓣,宋代以后别名莲城,丽水又特产“处州白莲”,定“莲都”为市辖区区名,意欲将美丽的莲都建成繁华的都市。(官网《历史沿革》)龙泉市:“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讳渊,改曰龙泉。宋宣和中,改曰剑池湖,邑名本于此。”(《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青田县:青田”之名,始见于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青田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清孙诒让校集注明:南朝宋时青田未有县,此“县”字当“村”字之误。)至于县名的自来,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北宋《太平寰宇记》:“青田县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田)山以为名。”清康熙《青田县志》:“青田山,县北一里。旧志:山下有田,产青芝,故名。”《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清光绪《处州府志》“青田山,县北一里,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据此可知,因山下田产青芝而得名“青田山”,县治设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县”,别名“芝田”。(官网《历史沿革》)缙云县:以境内古缙云山而得名。①而缙云山名称由来,据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缙,赤色也”。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遂为山名。②一说和黄帝有关。或相传黄帝时以云纪官,夏官为缙云氏;或相传黄帝炼丹于此;或相传缙云是黄帝本身,认为黄帝或其所部到过今缙云地,故名。因重庆缙云山也是该来历,所以可信度存疑。(根据网络整理)遂昌县:三国吴赤乌二年分太末县置平昌县,以形若“昌”字的平昌山命名。西晋太康元年改名遂昌县,取义“通达昌盛”。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平昌县以去十五里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故名”。(《中国地名辞源》367页、官网《遂昌历史》)松阳县:松阳县史志办主任洪关旺在地名记中对松阳地名的由来介绍了三种说法,一是《太平御览》(宋代)中曾记述“县东南临大溪,有松杨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为名。王右军尝往看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瞻仰过的松阳木即为县名由来;二是松阳境内多松、杨两木,杨逐渐演变成太阳的“阳”;三是松阳地处长松山以南而为名。(官网《中国影像方志》第171集松阳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云和县:本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二乡地。景泰三年,析置今县,兼二乡之名以名焉。(《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庆元县:以宁宗年号“庆元”称名——为庆元县建制之始。(官网《庆元概况》)景宁畲族自治县:“作邑以安民,故名景宁。或曰取景泰辑宁之义也。”(《郡县释名》浙江下)四、安徽省
清康熙六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省名。(官网《历史沿革》,安庆和徽州由来分别见安庆市和黄山市徽州区)
1、合肥市
①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②主要说法有:东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十五县中的合肥时说:“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准合,故曰合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南畿志》载:“肥水出紫蓬山,东北流入金斗河,一支西北流,东复转南,东门外二水相合,故曰合肥。”。《通鉴·地理通释》云:“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大多附会《尔雅·释水》中“归异出同,曰肥”之说。另有“合肥居四水之中,东有逍遥津水,南有施水,西有肥水,北有施水支津,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总之,多数说法为有施水,或说其他河流在此汇入南淝河,故称合肥。另外,还有地方志专家马骐考证古汉字中“施”的写法与“合”接近(见《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合肥”可能就是“施肥”演化而来一说。南淝河入巢湖的口子今地名仍作“施口”,古文献中“淝河”亦写作“肥河”,“合肥”亦写作“合淝”。(①官网《合肥概况》,②国家地名信息库)
瑶海区:①以区境有瑶海公园和瑶海街道得名。“天上一个瑶池,地下一个瑶海”。瑶海公园由此而得名。②因建设中的瑶海公园处七里塘村姚海自然村一带,以“姚海”谐音命名。“瑶”即瑶池,为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的水池,西王母所住的地方。(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庐阳区:“庐”即庐州,以周代有庐子国得名。隋开皇三年(583),改合州为庐州,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其时,合肥城地处南淝河北岸,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别称“庐阳”。(国家地名信息库)蜀山区:因城区唯一的山峰大蜀山坐落境内而得名。据《尔雅·释山》讲“蜀”释“独”的意思,因大蜀山无岗阜连属,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大山,所以叫蜀山。又据《庐州府志》记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所以亦有说蜀山以此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包河区:因风景秀丽的包河而得名。而包河是因北宋名臣包公故里而得名。(官网《包河概况》,河流则根据网络整理)长丰县:①建县于1965年,取“长治久安,人寿年丰”之意而得名。②因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清代寿州长丰乡而得名。取“长丰”为县名,也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①官网《长丰概况》,②国家地名信息库)肥东县、肥西县:因分别位于合肥市东西部,故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庐江县:“庐江”,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的一条江名,现为哪条水流尚无定论。后郡因江名,县因郡名,延续至今。(官网《历史沿革》)巢湖市:因依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而得名。一说:因湖呈鸟巢状,故得名。二说:因古时位于古巢国,故得名。三说:巢湖古称“彭蠡”,本名“漅湖”,为区分“巢”和“漅”,且“漅”为湖名,并改为巢湖。四说:传说古时有一座城叫巢州城,城内居民因误食东海龙王之子,遭到龙王报复,将整座城市沉入湖底,除了心存善念的焦母以外全城人都葬身在这片汹涌的湖水中,巢湖由巢州城陷落而成,故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2、芜湖市
在芜湖侧,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芫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
镜湖区:因境内镜湖得名。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如镜,故名。南宋初为著名诗人张孝祥捐田所辟,湖面百亩,环湖杨柳婆娑,湖中荷花茂盛,即以邑中名胜见称。(根据网络整理)鸠江区:古时此地鸠鸟繁多,流经此地的长江,俗称“鸠江”,故取名为“鸠江区”。另一说为沿用芜湖古称“鸠兹”,又因濒临“长江”,故而取名鸠江。(根据网络整理,两者可能有关联)弋江区:因境内有一条长江支流—青弋江,而得名。《宁国府志》记载:“青弋江古名清水,一名泠水,又名清弋水。称其为清弋江,是因为它发源于黄山,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后,河身渐广,春暖水涨,波涛汹涌,故曰江。”(国家地名信息库)湾沚区:青弋江自西而来,折转向北,形成水湾,故名“湾沚”。(根据网络整理)繁昌区: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繁昌,一是繁荣昌盛之义;二是作为县名,即三国魏置繁昌县和安徽省繁昌县。(官网《繁昌县名考》)无为市:①其一以《太平寰宇记》为代表:“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即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壖也。”认为曹操与孙权在濡须(无为古地名,即今裕溪)一带交战,曹操因不能成功而感叹,因此得名。《资治通鉴音注》、《读史方舆纪要》 从之。②另一说以《燕翼诒谋录》为代表:“宋太宗以海内混一,四方无虞,乃于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太平后改为州。”取“无为而治”之意命名,故称“无为”。《元史·地理志》、《方舆胜览》、《嘉庆无为州志》、《无为县志》 从之。(根据网络整理)南陵县:取地处江南陵阜间为名,地处吴地,系增置县。(官网《南陵县行政区划》)3、蚌埠市
①名字源于山名“蚌山”。因山北的淮河岸边自古即有河蚌聚集,并为采珠之地,山下蚌壳成片,故名“蚌山”。②因古代淮河盛产河蚌而得名。明代始有“蚌步”称谓,因“步”“埠”通假,遂称蚌埠。③相传古时曾采蚌取珠于蚌埠。船舶聚集之处曰埠头,亦曰步头。(根据网络整理)
龙子湖区:因龙子湖坐落境内而得名。相传明太祖少年时在此撑船,落竹篱于河中,化为巨龙,因名。(根据网络整理,另一说详见国家地名信息库《龙湖传说》,因过长未整理)蚌山区:同蚌埠市①禹会区:禹会区名取自原蚌埠郊区天河乡禹会村名。“禹会”一词出自《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根据网络整理)淮上区:“淮上”系沿用历史上淮河之滨的地域名称。 (根据网络整理)怀远县: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丞相贾似道上奏:“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宋理宗御答:“荆山为城,义在怀远。”取意怀念远方,不忘收复中原失地。(官网《怀远的由来》)五河县:因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官网《地区简介》)固镇县:未找到具体由来,仅做参考。①汉高帝元年,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因位于谷水之阳而得名。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北宋称西故镇,金称西固镇。后读音逐渐演变为固镇。②汉初在今县城南侧谷阳县,“谷”有“五谷丰登”之意。“谷“与”“故”“固”同音。北宋称西故镇,金代称西固镇。明洪武七年,置固镇驿。1977年,固镇镇更名为城关镇,但县名沿用“固镇”。(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4、淮南市
①因位于淮河南岸,故名。②始于汉淮南王国。汉淮南王国都寿春(今寿县),今淮南原属寿县,故名。(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①②可能有前后关联顺序)
大通区:清宣统二年萧县人段书云等来区境筹建煤矿,次年正式注册“大通煤矿公司”,是为“大通”之名的由来。(官网《历史沿革》)田家庵区:田家庵原为淮河岸边荒无人烟的渡口,有田姓夫妇在此搭庵(草棚)卖茶摆渡,故名。(根据网络整理,其余由来大同小异)谢家集区:以旧谢家集为名。而旧谢家集是随煤矿的开采而逐步形成谢一、谢二、谢三矿等工人村镇。(根据网络整理,其余由来大同小异)八公山区:相传因汉淮南王刘安门客苏非、李尚、毛被(田由、李被、武被、晋昌、左吴)等“八公”在山中修炼成仙而得名。(官网《区情概况》,无括号中的内容)潘集区:①因潘集矿区而得名。②本区内有一古镇系明初移居该地潘氏宗族兴创起来的,名潘集。(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①②可能有前后关联顺序)凤台县:嘉庆《凤台县志》卷1:“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凤台。”(根据网络整理)寿县:“寿”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从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始置寿春县。《新唐书》:“郑、汴、陈、蔡、颍为寿星分”,五地恰为昔日淮夷活动区域。“州来”为古淮夷部落所建氏族方国,古时“州”与“寿”,音义相通,两者可假借,州即为寿。(国家地名信息库)5、马鞍山市
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在和县乌江战败,让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即马鞍山。(官网《走进诗意马鞍山,半城山水半城诗》)
雨山区:因其境内风景秀丽的雨山而得名。因每逢下雨时,此山片先下雨,故得名雨山。(国家地名信息库)花山区:因境内有老花山、小花山各一座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博望区:①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后达十三年之久,成功的完成了使命,言其有“博得众望”之意,故封为博望侯,“博望”即由此而来。②博望为古山名,即今当涂西南东梁山,历来为攻守要地。区因山而得名。③据民间传说,早在南朝梁代,石臼湖曾是江南巨富石崇的大庄园。东海龙王三女儿嫁到这里,成为石崇的儿媳,由于婆媳关系不和而常受虐待。龙王知道这个情况后,曾托梦嘱咐女儿逃回东海。一日,龙女和丈夫一道逃离,并嘱咐其丈夫千万不要回头张望,可是丈夫恋家心重,回头一望,庄园顿时成一片汪洋。自此,人们就称此地为“不望”。后来,又因一望而成的石臼湖广阔渊博,就将“不望”写成“博望”。这就是博望名称的由来。(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③官网《人文历史》)当涂县:据《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八:“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注云“在寿春东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东晋咸和四年,江淮间战乱,民多南渡。于江南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以置流民。当涂县置名源于古涂山氏国,《尚书·益稷篇》有禹取涂山氏女的记载。后国除为县。县名取地处临淮涂山之意。(根据网络整理)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官网《历史沿革》)和县:公元555年,南梁、北齐在此议和,遂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官网《和县概况》)6、淮北市
因位于淮河之北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
杜集区:以杜集村为名。因杜姓集居,原为乡镇集市,故名杜集。(国家地名信息库)相山区:因境内有相山而得名。据传,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朝前期,居于今河南商丘的商族部落首领相土曾一度来相城居住。故《无和郡县志》云:“故相城,盖相土旧都也。”《太平寰宇记》云:“相故城,即相山(土)所居。” (官网《相山简介》、根据网络整理)烈山区:因辖区内著名山峰烈山而得名。烈山地下蕴含丰富的煤炭,夏季雷电将烈山劈裂开来,加上地下的煤经常自燃,烈火冲天。所以被称为裂山、历山、烈山。还有烈女、炎帝等由来。(国家地名信息库)濉溪县:因古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古濉河和溪河未考证出由来。(官网《濉溪简介》)7、铜陵市
①“铜陵”二字的来历,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其说法有三种:一是“产铜之山陵”说,因此地产铜,又是丘陵地区,故名;二是“产铜原属南陵”说,故取名“铜陵”;三是“铜地原属‘陵阳说”,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取“陵阳”之陵,合为“铜陵”。②缘于铜官山产铜。《读史方舆纪要》说铜陵县有“铜官镇,南唐因以名县。”《明一统志》说铜官山,“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新唐书·地理志》也说:“利国山,有铜,有铁”,于此置“铜官冶”。因此,铜陵设市,初名铜官山市,直接延用铜官山矿务局名。铜陵县则由铜官转义而来。“陵”,指山岗,是综合了本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地形的特征而命名的。(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
铜官区:因辖区内有铜官山,以为区名。铜官山由来见铜陵市②。(根据网络整理)义安区:据《嘉靖铜陵县志》记载,“唐末分南陵县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五乡置义安县,县治在顺安镇,属宣州”。取义安二字作为行政区名称。义安由来不详。(国家地名信息库)枞阳县:因古枞阳镇为名。 关于“枞阳”二字的由来,说法有三:①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 中说,“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②《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③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根据网络整理)8、安庆市
以古州县各取一字命名。“安”指“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庆”指的是“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宋绍兴十七年(1147)取同安、德庆各一字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含“平安吉庆”意,安庆之名始此。(国家地名信息库)
迎江区:因安庆市枞阳门外的标志性建筑迎江寺而得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大观区:因辖区内名胜古迹大观亭而冠名。《怀宁县志》记载:“士大夫从公来游,俯瞰长江,一泻千里,闾阎两岸,樯舳迷津,皖中风景俱若勇跃奋迅而出也。”“大观远眺”名不虚传,当时陆知府即兴说:“是亭宜名以‘大观’。”(官网《大观概况》、根据网络整理)宜秀区:安庆市宜秀区是宜城安庆三个行政区之一,取意“宜城独秀”,一说为“宜城秀美”。(官网《宜秀简介》、根据网络整理)桐城市:桐城古称“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官网《桐城简介》)潜山市:潜山县名以潜山为名,《明一统志》《安庆府志》等诸书记载也较统一,《潜山县志》说法也类似:“县以山名,山以潜名”,以潜山“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潜山的“潜”字,古书通“”字,按《尔雅·释言》解为:“深也。”县志解释即本此义。诸书说法中以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解释最为准确。他指出,潜山位于“县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旧志》: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迭嶂,为长淮扞蔽。说者皆以潜、皖、天柱为三山。其实非也。盖以形言之,则曰潜山,谓远近山势皆潜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官网《潜山历史沿革》,原文记载更详细)怀宁县:据《资治通鉴》注:“盖以怀宁蛮左名也”。另据《名胜志》:“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根据网络整理)太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南畿志》载:“因其地有大湖,故名。”“太”在古汉语中有时与“泰”、“大”通用,“太湖”即“大湖”之意,因此,太湖县是以湖为名。(根据网络整理,和苏浙边境的太湖无关联)宿松县:宿松,含旧松兹之义。以汉高祖后四年设立松兹侯国得名,据《晋书》和《太平寰宇》记载,晋咸康三年,松滋县民(今宿松人)为避战乱,在荆州地区另立松滋县(“于荆土侨置松滋县”),后于隋朝将原松滋县改名为“宿松县”即“老松滋县”,(根据网络整理)望江县: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官网《历史沿革》)岳西县:①县名因“新县区域,适居潜岳(指古南岳,即今天柱山)之西,即以岳西名之”。②另一说为纪念岳维峻所命名,民国民国37年版《中华年鉴》下册第779页记载:“中央为彻底绥靖地方,特将鄂豫皖边区之金家寨置为立煌县(注:今金寨县),瓦屋岭置为岳西县(属皖省),新集置为经扶县(属豫省,注:今新县),汪洋店置为礼山县(属鄂省),以办理善后,立煌为表彰卫立煌之战功,岳西为纪念剿共殉职之岳维峻(西峰),而经扶则为表彰刘峙之功勋。”存疑,因当时特别是反围剿战争中的民国军事人物改名的县均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改名,岳西县名不可能独存。(①官网《历史沿革》,②根据网络整理)9、黄山市
得名于境内著名景点黄山。唐天宝六载,玄宗根据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改其名为黄山。(根据网络整理,官网《世界瑰宝第一山》)
屯溪区: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据《广雅》释义,“屯,聚也”,因率水、横江以及南郊诸水在此汇合成渐江(新安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二说,据《重建屯溪桥记》,因三国孙吴时毛甘屯兵万户于此,故溪以屯名,别名昱城,寓闪闪放光、煜煜生辉之意。(国家地名信息库)徽州区: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根据网络整理)歙县:歙县之名,据旧志记载:“县南有歙浦,因以为名。”另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载:“歙,翕也,谓山水翕聚也。”歙县之名,即取山水汇聚之意。(国家地名信息库)休宁县:隋文帝时取休阳、海宁各一字,改为休宁县,一直沿用至今。建县于东汉建安13年,因山而得县名,县治设于鸺山之南,便称“鸺阳”县(后简化为休阳县);后为避景帝孙休名讳,改名海阳县(黄山古称黄海,休宁区域位于黄海之南,故称海阳);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为海宁县(寓意“四海平一,福寿康宁”之意)。(官网《休宁概况》)黟县:因建置于黟山南边而得名。黄山古称黟山,“黟”字本义为黑、黑木。(官网《黟县简介》)祁门县:因城东有祁山,南有阊门,取首尾二字,故得名祁门县。祁山因其山形飘舒若旗,“旗”谐音“祁”故名。阊门《太平寰宇记》卷104祁门县: “本名阊门,著于秦汉之代。县有巨石夹流水两相对,其状如门,故号阊门焉。东北又有涌流,其山左右云峰削成,其中坦陆周回数顷。唐永泰元年,土人方清作乱,屯石埭城,故取其城置邑,因权立阊门县,其城拒险作固,以为守备。”(根据网络整理)10、滁州市
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官网《地名由来》,原文记载更详细)
琅琊区:因滁州境内琅琊山得名。《清一统志·滁州》 “瑯玡山” 条引 《无和志》: “晋瑯琊王伷出滁中,即此地” (今本无);一说为司马睿。(官网《历史沿革》、根据网络整理)南谯区:区名源自古地名南谯州。(根据网络整理)天长市:唐开元十七年,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官网《历史沿革》)明光市:市名以驻地明光镇为名。明光镇名缘于附近的明光山。光绪《盱眙县志》载:“明太祖生于此。昔年见五色云气,故名。”其东山有跃龙岗,一曰孕龙基。岗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于此。是夜,庙移避东北百余步,基址土石俱赤,不生草木。”及二郎庙旁的“香花涧”,也因“明太祖生时取水澡浴,涧水皆香”而命名。(根据网络整理)来安县:“来安”取自来安水(今来河)。现在的“来安”有着“来者皆安”“既来之则安之”的美好寓意。(国家地名信息库)全椒县:春秋时为楚椒邑,后为全氏居住,汉在故椒邑置县设治,故名“全椒县”。(官网《历史沿革》)定远县:据《太平寰宇记》载:“梁天监三年(504),土人蔡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梁武帝普通五年(524),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破西曲阳,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郡,置定远县。县名“定远”,含有安定边界、收复远方失地之意。(官网《历史沿革》)凤阳县:明洪武六年在帝乡置中立府,七年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赐府名“凤阳”。(官网《历史沿革》)11、阜阳市
①以县境旧有东汉阜阳侯故城为名。②因小山为阜,县在山南,故曰阜阳。(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
颍州区:北魏孝昌四年以颖水为名,置颍州。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根据网络整理)颍东区:颍东辖区全部在颍河以东,故名“颍东”。(官网《颍东概述》)颍泉区:因地处颍河之滨、泉河之畔而得名。(官网《走进颍泉》)界首市:据记载,北宋初年,境内有一沟(现已不存),为颍州与陈州的分界沟,遂置界沟镇,设界沟驿。元代改设界沟站。明洪武年间,于此设界沟关。明末,因界沟为颍州府边缘首集,始名为界首集。(根据网络整理)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故名临泉县。(官网《历史篇—建制沿革》)太和县:①②元大德八年改太和县,寓意太平祥和。②元朝大德八年,改“泰和”为“太和”,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①官网《太和县情》,②根据网络整理,可能是一个意思,但我不懂易经和卦象)阜南县:因辖区位于原阜阳县南部,故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颍上县:因地枕颍水之上得名。(官网《千年古县——颍上县》)12、宿州市
①取迸宿国为名也。②据《宿县志》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因埇桥“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故置宿州③春秋时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宋人迁宿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入其封内以为附庸,故州以“宿”名。(①《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九,②③根据网络整理)
埇桥区:因隋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汴水),为沟通南北交通,在宿境建埇桥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砀山县:以芒砀山(芒山、砀山的合称,今属永城市)泽为名。此处位于古地名芒和砀交界处,故此山名为芒砀山。(根据网络整理)萧县:因古萧国而得名,古萧国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国。此处因荒凉萧条,所以《萧县毛传》说 “萧”为 “藁”,即蓬藁。夏代殷商六族迁此,“斩其蓬藁、藜藿而处之”,并在此建古萧国。《路史》也有夏启封孟 作土于萧的记载。后废为萧邑。西周在故萧地封了一个子姓小国。《括地志辑校》说:“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附庸。”(根据网络整理)灵璧县:①“山川灵秀,有石如璧”,故名 “灵璧”。②北宋元祐元年析虹县之“零璧镇”置零壁县,县名袭镇名(镇名由来无考)。政和七年改“零璧”为“灵璧”。据康熙《灵璧县志》记载,宋政和七年“因县有山,产磬,声具六律,神之,诏改‘零壁’为‘灵璧’”。乾隆《灵璧县志》谈灵璧县沿革云:旧名 “零壁 ”,大话西游公益服,因县产磬石而 “神之 ”,改名为 “灵璧 ”。《名胜志》亦载,灵壁县产磬石 “珍之如璧 ”,故名。(①官网《人文历史》,②根据网络整理)泗县:以古泗州得名。泗州者,因州境内有泗水而得名。据《括地志》载:“泗水原出于兖州泗水县东陪笔山,其水四道,因以为名。”古时水入洪泽湖而东入淮河,所以北州设置新州以泗水命名。(根据网络整理)13、六安市
六安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六国(录国)”作为一个方国,历经夏商周三代,汉武帝元狩二年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官网《历史篇》)
金安区:由来不可考,根据国家地名信息库:金安寓意原六安市的凤凰涅槃嬗变,象征着富有,意味富裕的金六安。(根据网络整理、国家地名信息库)裕安区:由来不可考,根据国家地名信息库:因裕安寓意富裕繁盛,故得名。(根据网络整理、国家地名信息库)叶集区:明洪武初年,因叶姓居民多,得名叶家集,后习称叶集。(国家地名信息库)霍邱县:原为霍丘,后因避讳孔丘改成霍邱,得名有二:一是因地处霍山北麓的丘陵地带边缘;二是说法因霍叔迁于此丘(古代大村落)。霍邱别称蓼城,霍叔被封于蓼,属蓼国地,以此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霍山可能因霍叔而来)舒城县:西周时期属舒国,分立舒鲍、舒龙等国,史称群舒国。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县,翌年改龙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设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取古龙舒县为名。”(根据网络整理)金寨县:得名于现已淹没于梅山水库之下的金家寨。金寨建于唐朝末年,最初名为金钗镇,后有金氏在金钗镇设立寨子并在此聚居,于是得名金家寨。(根据网络整理)霍山县:因境内霍山而得名。①因《尔雅·释山》谓“大山,宫:小山,霍”霍山以此得名。②其余通霍邱县(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14、亳州市
据 《续通典》 称: “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据《后汉书》:“簿,汤所都”。杜豫曰:“蒙城西北有簿城,中有汤彖”。以古簿地而得名。“簿”与“毫”同音。(根据网络整理,“亳”由来比较模糊)
谯城区:周代此地称“焦”。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曹氏公国,隶属砀郡。于是有了“谯”之名。曾有谯县、谯郡等名,遂今以谯为名。(根据网络整理,“谯”字由来比较模糊)涡阳县: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出生地“涡水处其阳”。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以老子故里天静宫在涡水之阳,取名涡阳县。(国家地名信息库)蒙城县:蒙城县地名的由来,向有三说:1.商属北冢,“北”与“冢”上下合而为“蒙”。2.古漆园,相传为周故里。原旧城东关建有庄周祠,庄周梦蝶楼。北松王安石《蒙城清燕堂》诗云:“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故名蒙城者,寓有怀念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周,启蒙教化之意。3.涡河古称蒙水,城设蒙水之滨,因名蒙城。(国家地名信息库)利辛县:因县城居于利辛集而得名。利辛集古为驿站。据乾隆17年《颖州府志》载,自颍州至蒙城,途中有插花铺、桃园铺(今谭铺)、利现铺、董家铺(今董集)、中疃铺、望疃铺。利现铺在清道光年间递铺裁撤时被取消,后来多有乡民移居,卖茶售饭,成为过路店。1951年土地改革时,已发展到十几户人家。阜(阳)蚌(埠)公路通车,设一招呼站,声名不断远播,逐渐变成小集镇。“利现”二字,后谐音为 “利辛”。(官网《利辛县历史沿革》)15、池州市
①“梁昭明太子以其水鱼美,故封其水为贵池,今城西枕此水。”“取贵池以为州号也。”②池州之名源于指池口河。其源有五,汇于秋浦河,绕城西过镇山,入池口河,注入大江。入江处为鱼贵口,今称池口。丁绍轼的《荒政碑记》记载: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池州,由来于此。(①《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八,②国家地名信息库)
贵池区:五代十国时期因梁昭明太子萧统盛赞“水好鱼美”而改名为贵池。(官网《贵池区概况》)东至县: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组建成立,取两县首字命名。东流县由来见《明一统志》:“东流县,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逶迤东注,故名”。至德县见《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八:“因年号为名。”至德是唐肃宗的第一个年号。(国家地名信息库、官网《基本概况》)石台县:原为石埭,《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八:“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马,因名。”后根据谐音改称为石台。(根据网络整理)青阳县:“在青山之阳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八)16、宣城市
因县治位于宛溪河畔、陵阳山地,取山水首字名为宛陵县。后宛陵县成为显扬于江南的名邑,素以“望县、名邑”著称,后取《韩诗传》“‘宣’者,显也”的典故,隋开皇九年,改南豫州为宣州,将宛陵正式改名为宣城。(国家地名信息库)
宣州区:“隋平陈遂省宣城郡,仍改南豫州为宣州,盖取郡号以为州。”(《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宁国市:宁国县名取自《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官网《历史沿革》)广德市:东汉建安初,“策已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拆故鄣置广德县。县名是取美名,意在标榜“皇恩浩荡,帝德广大”。(官网《历史文化》)郎溪县:“因治南有郎溪水,取其意定名郎溪”。据《桐川志》:“建平县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埠镇。”(官网《郎溪历史》,郎溪由来根据网络整理)泾县:“泾邑自瀛秦始置,封壤颇巨,今之石埭、太平、旌德皆其旧地;余始至入境,观山川之秀丽,人物之阜繁,土地沃饶,产植丰富,喟然叹曰:江左名区也。”(明嘉靖《泾县志》)泾县建制于秦,史称“先秦所建,汉则因之”。《汉书地理志》注:泾水出芜湖,县因水立名。(官网《泾县简介》)绩溪县:绩溪因水而得名,据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官网《绩溪县县情简介》、《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八)旌德县:①县名寄意“旌表贤能,彰扬礼德”。②名称来源说法不一。一说,取自东晋权臣桓温的“旌德礼贤,化道之所先”句首两字,寓意教化县民,彰显儒德,故得名旌德县。二说,是旌表为国让家的博士官方德的高尚风格,有“旌表方德”之意,故得名旌德县。(①官网《旌德简介》,②国家地名信息库)五、福建省
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设置福建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便组成了“福建”。福州据《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九载“因州西北福山为名”,福山至今无确切位置;建州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记载“以建溪为名”,按书中记载建溪即剑溪,“相传晋雷焕之子佩剑渡延平津,剑忽跃入水,化为龙而名,亦曰龙津。又为东溪。”(官网《福见年年 福运连连》、根据网络整理)
福建省简称“闽”,“闽”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汉《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释并未得到史学界的证实。福建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下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根据网络整理,因省内地名多闽字,介绍一下福建的简称,后面不单独介绍)
1、福州市
“因州西北福山为名。”然而唐代福山位置确切的所在,至今仍无定论。清代乾隆年间刻印的《福州府志》指出长乐的董奉山旧名福山,但因董奉山位置并不在福州城西北,有人便认为福山是福州西北的莲花山(又名永福山),还有人认为福山可能是福州西郊的保福山。(《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九、根据网络整理)
鼓楼区: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郡守程师孟在城楼置铜壶滴漏报时,鼓楼因此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台江区:①五代后梁年间,闽王王审知在福州筑“夹城”,王审知“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此台即指越王台、钓龙台),台江、南台便由此得名。②另一说,闽江流经市区一段称台江,区以江名。(①官网《台江概况》,②根据网络整理)仓山区:因地处仓前山得名。古称藤山,1368年(明洪武年间)在藤山北麓建盐仓,俗称盐仓前,遂通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官网《仓山区历史沿革》)晋安区:晋安区因晋安河得名,晋安河因晋安桥得名,晋安桥因福州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名称晋安郡(一说为纪念晋安晚晴社)而得名,晋安由来未考证出由来。(根据网络整理,官网《晋安河乃是最长历史最悠久的内河 拥有千年历史》)马尾区:马尾居闽江下游,浮礁若马,礁西为马渎江,礁东为马头江,旧镇中岐位于马之尾部。(国家地名信息库)长乐区:①名取自《诗经》长安久乐之义。②以长安乐为名。(①官网《福州市长乐区养老服务投资指南》,②《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九)福清市:名取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一语中的"永福"、"清源"二词。(官网《走进福清》)闽侯县:闽县和侯官县,各取一字,故名闽侯。闽为福建简称,侯官由来未知。(根据网络整理)平潭县:潭城镇南街从前有块平坦巨石,民间称此石为“平磹”,“磹”与“潭”谐音,民国建县后即以“平潭”为县名,又因在海上远望其主岛海坛岛形如坛,也称“海坛”。(国家地名信息库)连江县:①以“城域大江前横,盈盈如束”而改名连江。②唐武德六年以连接江水而得名。③以境内连江得名。(根据网络整理)罗源县:①以境内“罗江(今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②清道光《罗源县志》:罗源县“盖取罗川为名”。(根据网络整理)闽清县:五代后梁乾化元年以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溪水清,改名闽清县。(根据网络整理)永泰县:唐永泰二年析侯官县西乡、尤溪县东乡置永泰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国家地名信息库)2、厦门市
厦门的由来,自古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四说:①村名说: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曰欧舍、曰经山,二十二都;曰东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龙渊,二十四都,俱隶中左所。”卷首的同安县地图还标有“夏门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确记载:二十三都“其他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中左所、石埔、埭头、吕厝等乡”。根据以上记载,“厦门”在明代以前是以嘉禾屿上西南海边的一个小村庄,而且是船只启泊、人们出入的门户。明代初年,在“厦门”统称全岛。②筑城说:万厉《泉州府志》、道光《厦门志》均有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筑”,“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军守御”。这就是史家一贯沿用的通常说法,即周德兴筑了“厦门城”,才有今天的厦门,此说散见于诸多史料与书籍中。 ③上下说:1980年,厦门市地名办公室编纂的《厦门市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出口部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是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④门户说:乾隆《鹭江志》的作者、当年居住厦门岛上的乾隆乙酉举人薛起凤在“鹭江志总论”里说:“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又说“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道光《厦门志》的作者、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监司观察周凯在序文里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从“泉之门户”、“台澎之门户”、“东南之门户”上升为“祖国之门户”了(见《厦门经济特区》第38页)。(国家地名信息库,其余由来大同小异)
思明区:明末清初(1650年),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国初年,建制设“思明县”。(官网《思明区概况》)湖里区:以辖区内湖里街道(一说为湖里大队)取名。传古有湖泊,周边有竹,名竹坑湖,雅称凤湖。后在湖畔建屋成社,取名湖里。(国家地名信息库并根据网络整理)海沧区:唐代海沧始为海滨聚落,三面环海,称海口,后改海沧,又作海仓,有临海富裕之意,辖内有溪名沧江。(官网《海沧区概况》)集美区:驻地集美镇,派生得名。同安县最大河流东溪、西溪汇合为东西溪,又称浔江、东咀港、同安湾。集美地处大陆尽处,浔江西岸尾端,故称“浔尾”或“尽尾”,谐音“集美",元代始称“集美",沿用至今。(国家地名信息库)同安区:①今同安县治所在地,古名大同,城东的梅山,古名同山,以采用“同”系以“安”,取“同山安宁”之意,作为县名沿用至今。②以境内有个同安寨,取“同安共乐”之意,故名。(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两者可能有关联)翔安区:取自境内古地名翔风、民安两个里的首尾字,寓“翱翔安康”之意,故名。(国家地名信息库)3、莆田市
莆田古称莆口,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陈天嘉五年(564年),因章昭达讨陈宝应,逃到莆口。因近海则名莆口,又因多田则名莆田。另一说,莆田古时为海,后升为平原,且多生蒲艾,因此去水从莆,同时平原多田,所以叫莆田,《大明一统志》福建兴化府志胜:“旧说邑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根据网络整理)
城厢区: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官网《莆田市城厢区情简介》)涵江区:唐贞观元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涵头(即涵江最早地名)。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官网《历史沿革》)荔城区:原莆田县建县于南朝(568年),至今有1440多年,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官网《荔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申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请示》)秀屿区:区境含海域面积4514.75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14个,风景秀美名扬四海的妈祖故里湄洲岛亦在其中,因此区名定为秀屿。(根据网络整理)仙游县:①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为名。②依据故事所载于汉武帝年间,何氏九仙云游入县之说,为仙游最古之历史,故遂改名为仙游县,隶属清源郡,为仙游县名之始。(①《元和郡县图志》②根据网络整理,两者可能有关联)4、三明市
取“三元”、“明溪”两县首字得名。三元和明溪详见三元区和明溪县。(国家地名信息库)
三元区:据《邓氏族谱》记载:“唐代有一安氏一胎生三子。长曰龙元,次曰狮元,末曰豺元。英杰有名,立功唐世,故名三元。”三元由此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沙县区:沙县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因沙溪而名。又一说:因沙源地而名,《福建郡县释名》载曰:沙县因“县多沙洲”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永安市:。明景泰三年九月,划沙县新岭以南二十都到四十二都共计13个都之地置县,命名为“永安”,寓“永远安定”之意。(国家地名信息库)明溪县:因地形得名,境内渔塘溪穿城而过,至城郊时有大小阜在溪流两侧,两岸相对形如“明”字,故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清流县:《永乐大典》卷7889“汀”字引《元一统志》说:清流县“以溪流清泚,因取清流为名”。(根据网络整理)宁化县:唐天宝元年,黄连县取“宁靖归化”之义更名为宁化县。(官网《宁化县历史沿革》)大田县:①明嘉靖十四年建县,因县衙驻地称“大小田”,“因田为邑”,又因“县皆田也,中一区独大,可置万家”,遂取名“大田”。②“取旧里为名,曰大田。县治基曰状元丘, 旧为田则稻先熟,故名。”(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六)尤溪县:因境内主河尤溪贯穿全境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卷一百载“此源先号尤溪,因为县名。”《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三载“州多尤姓,故名。”据民国《尤溪县志》载:“尤溪”原名“沈溪”,唐末为避闽王王审知讳改“沈”为“尤”,后“沈溪”遂为“尤溪”。(根据网络整理、国家地名信息库)将乐县: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县时,因“东越王乐野宫在是”,又“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取名将乐。将溪”本地方言音译,将要流到很远处的溪流。(官网《将乐历史悠久》、明弘治 《将乐县志》 卷一、将溪根据网络整理、《元和郡县图志》有记载)泰宁县:1086年北宋皇帝宋哲宗将孔子家乡阙里府号“国泰民宁”中的“泰宁”赐为县名。(官网《泰宁概况》)建宁县:①南唐(958)永安场升为建宁县,隶属建州,取“建州”“义宁军”各一字得名“建宁”。②因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多年战乱,人们希望“建州安定宁和”,故更名建宁。(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两者可能皆有)5、泉州市
据《太平寰宇记》卷102载“泉山在县北五里,因此为名。”泉山又名清源山,据《方舆胜览》卷12载“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岂亦本于此。”(根据网络整理)
鲤城区:因古城形似鲤鱼得名。(官网《区位与自然环境》)丰泽区:因宋时辖区内有水利设施“丰泽斗门”而得名,亦含有“丰饶之地,恩泽于民”之意。(官网《<中国新闻报>两会专题聚焦丰泽:“海丝”新城 “双创”高地》)洛江区:辖区内有中国著名的洛阳古桥和风景秀美的洛阳江,故取名洛江区。洛阳江因以北岸洛阳镇而得名,泉州的洛阳江发源于洛江区罗溪扑鼎山南麓,流经丰泽注入泉州湾,相传,唐宣宗曾游于至此,览山川胜概叹曰:大类吾洛阳,故以洛阳名之。(官网《区情概况》、国家地名信息库)泉港区:泉港地区原称“肖厝”。因“肖厝”这个地名古俗且小气,又因方言“肖厝”音同“烧厝”,既容易误会,也不好听,所以“肖厝”若再作为区名显然是不适宜的。为加快石化基地的开发建设,1999年,肖厝党工委、管委会申报设立“湄港区”。又因为“湄港”极易使人误认为是湄洲湾,会与莆田管辖区域混淆,遂作罢另拟新名。考虑到肖厝港是泉州市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称为“泉港”更为妥切,因此以“泉港”定名。后来市里就以“泉港”作为新区区名上报审批。(官网《历史沿革》)石狮市:①据史载,石狮的名称,就诞生于隋朝始建的凤里庵门前的石狮子。②隋代永宁岑兜一带有先民从事海盐生产,凤里庵一带人烟稠密,人们常相约庵前石雕狮子处碰头聚会,“石狮”因之而得名。(①官网《石狮市凤里街道简介及特色》,②官网《历史沿革》)晋江市:《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载“在晋江之北,因名。”晋江据《舆地纪胜》卷一百三载“晋江在县南一里,以晋之衣冠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根据网络整理,有说晋江由来显系附会之说)南安市:①载“因县南安江取以为名。”南安江未考证出由来,②因南安位于闽南地区南部,取意闽疆南部保持安定,故名。(①《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②国家地名信息库)惠安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县(今晋江市)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惠安。(官网《走进惠安》)安溪县:宋宣和三年,厌其名与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腊起义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为安溪。(官网《建制沿革》)永春县:①永春由来 “四时多燠”,故称永春。②“旧录云,县境有乐山,山之草木四时不变,故谓之永春。”(①官网《永春县概况》,②《舆地纪胜》卷一百三,两者大同小异)德化县:“德化”正式命名是在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取“归德”之“德”,“鸣琴布化万民”的“化”,即“以德化民”。(官网《千年古县》)金门县:明设守御千户所并筑城,取“金城汤池”之意名金门城,后延伸为岛名。以“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称“金门”。(国家地名信息库)6、漳州市
因州治傍漳江而名漳州。漳江,“ 《旧志》云: 溪水自西林而出,海水自铜山海门而入,清浊合而成章,故名。又曰: 昔陈文光之父政至漳曰: 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漳浦名县、漳州名郡皆本此”。(官网《建制沿革》、《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096 )
芗城区:①因芗江而名。芗江,原指九龙江北溪一段河流。②以境内九龙江西溪别称芗江得名。“芗”同“香”,古籍中指用以调味的香草。九龙江西溪境内段别称芗江,芗城意为芗江之城。(①官网《建制沿革》,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包括《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053页亦采用“西溪”这种说法)龙文区:有著名景点龙文塔,故名。龙文塔源自龙文山,即腾龙山,“龙文”由来未考证出来,可能因传说古时有龙从溪中腾飞升空,因此在此山丘上建亭纪念,名曰“云龙亭”,又据说附近还有座“魁星阁”,传说是掌管文运的神殿。(根据网络整理)龙海区:1960年8月由龙溪、海澄两县合并而成,各取首字而定名。龙溪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02记载“因龙溪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99载“有九龙游戏江上,因名县曰龙溪,并以名江也”,两者有所区别,但龙溪由来皆大同小异。海澄由来则是明嘉靖四十五年平息倭寇骚乱,析龙溪、漳浦二县部分地置县,寓“海疆澄靖”之意。(根据网络整理)长泰区:①长泰,建县于公元955年,寓意“长久安泰”。②长泰,取“祟武常胜,德政安泰”之意而命名。因唐宗乾符三年始置武德场,后改武胜场、武安场。南唐保大元年升场为长泰县。是以原武德、武胜、武安场名称的含义,取意歌颂“祟武常胜,德政安泰。”“常”与“长”谐音雅化,故名。(①官网《长泰区正式揭牌》,②国家地名信息库)云霄县:因境内云霄山而得名。“以高耸云汉而名。”(国家地名信息库、《读史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其南漳水出焉,因名漳浦。(《读史方舆纪要》卷99)诏安县:据《诏安县志》旧说注:“唐时有南诏人过此,言此地风景好似我南诏,故以南诏为名”,宋为南诏场。明朝永历之后,此地逐渐成为海盗集中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诏地复从漳浦析出置县,取“南诏靖安”之义,定名为诏安县。(根据网络整理)东山县:以岛上最高峰苏峰山原名东山为县名。又说以境内东山岛命名,东山岛因东山得名。据《诏安县志》载:“铜山所城,原为民间牧薮,土名‘东山”’。明置铜山营,于是,城、寨、所皆用“铜山”冠之。(根据网络整理)南靖县:《大明一统志·福建漳州府》载“以邑当闽境之南,取安靖之义。”(根据网络整理)平和县:①明郭子章《郡县释名·福建》:“邑名平和,取‘取平定咸和’之义也。《县志》云;‘平,和中之义也。’所以导民物于教化之中也。”②《清一统志·漳州府》:平和县“取盗平民和之义,名曰平和”。(根据网络整理)华安县:据1982年版《华安县地名录》:“以龙溪县华崶镇建县时,拟将安溪县宗信、龙涓等地并入,故取华崶(今华丰)、安溪的首字为县名。”安溪由来《八闽通志》卷2载“旧名清溪, 以县治前有溪清莹环绕,故名。宋宣和中盗起陆州清溪洞时(按此为封建统治者对方腊领导农民起义军的诬蔑),恶其名, 改为安溪”。华崶俗称“茶烘”,早时山地多茶树,制茶品质优良,高价开业茶业,定期设圩,收购附近茶担,茶业生意日渐繁华兴旺,交通闭塞,北山崶住,即称“崶”。随着制茶业的发展,旧名“茶烘”逐渐演变成“华崶”,雅称华丰,故名。(根据网络整理、国家地名信息库)7、南平市
①从东汉贺齐“平定南疆”取“南平”为名。②延平区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时称南平,寓意“南疆平定”。(官网《愿延平城插上飞翔的翅膀》、延平区官网《延平区概况》)
建阳区:①晋太康三年更名建阳县,意“城在(武夷)山之阳”。②晋太康三年因建平县与建平郡同名,将建平县更名建阳县,因在建溪之北而名。(①官网《历史沿革》《太平寰宇记》卷101,②根据网络整理)延平区:①依据民国《福建通志》卷2《沿革中》载:“东汉建安元年(196)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②因古延平津而得名(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邵武市: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后升为昭武县。西晋元康元年,惠帝司马衷为避其祖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明朝嘉靖《邵武府志》记载,邵者,高也,昭也;武者,以地处武夷山南,古以南为昭,古曰昭武,意即地处武夷山之南。(官网《邵武建制沿革》,昭武由来见国家地名信息库)武夷山市:以辖区内的风景名胜武夷山命名。武夷山的由来,①武夷君用乾鱼;【索隐】:顾氏案:地理志云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即汉书所谓武夷君。②远古时代有位彭姓老人居住在福建与江西的界山上,生有二子名彭武和彭夷。老人登仙后,武夷两兄弟凿山开河垄田,造福当地。两兄弟故后,人们为纪念他们,将此号山称为武夷山。③商周时,百越聚居于浙闽粤边境的这条山脉范围内,夏代,少康遣庶子无余至越地传播中原文化。遂成为越王,后人称无余君。方言谐音为武夷君。山以此得名。(①《三家注史记》卷28,另武夷君由来可参考官网《谁是武夷君》;②③国家地名信息库,)建瓯市:民国二年,合并建安、瓯宁两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建安县为汉建安十二年孙策所置,以年号为名也。欧宁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建瓯市建制沿革》、建安县见《读史方舆纪要》卷97)顺昌县:①“顺阳溪在顺昌县西北顺阳乡,县以此名”,《大清一统志·延平府·山川》和《读史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顺昌县》中均有记载。②“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出自清嘉庆《延平府志》。③注:在明嘉靖《延平府志》卷1中也有记载“南唐始置县,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①②官网《顺昌县县名由来之我见》,详情可去官网查看,③为补充②)浦城县:汉闽越王余善临柘溪(今南浦溪)之滨筑城曰浦城(官网《历史沿革》)光泽县:①因山光水色之意;②指此地产银较多,银会反射亮光;③以传说而得名,一是相传很久以前,光泽县叫乌纱县,白天黑夜都黑洞洞的,像是乌纱盖顶。原因是一条修练了千年的黑龙精,把整个县城弄得天昏地暗、鸡犬不宁。后被下凡视察的二郎神除去。百姓为感激二郎神除灭龙精,重见光明,福泽人间,便把“乌君县”改叫“光泽县”。二是传说远古时代一个赤脚大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路过此地时得知没有县名,看到四周光秃、平地窄小,便随口取名为“光平”。几年后这位大仙又去赴蟠桃宴,再拂云一看、此地已成凡间仙境,感叹这里的百姓勤快,今后定会福泽无边,于是就把“光平”改成“光泽”。④“本邵武县地,皇朝(宋)太平兴国六年,割邵武之光泽、鸾凤二乡,于县之西八十里、地名财演镇立光泽县,以乡为名。”(①②③国家地名信息库,④《太平寰宇记》卷101)松溪县:因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的美景而得名。(官网《松溪县基本情况》)政和县:宋徽宗政和五年,因献“白毫银针”,宋徽宗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为县名。政和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官网《政和好茶 唱响北京--政和茶业北京推介会举行》,政和年号根据网络整理)8、龙岩市
唐天宝时置龙岩县,据说是“县东四里有龙岩山,山有大小二洞,壁有双龙纹,县以此名。”,或“以城东翠屏山有名胜龙岩洞,改称龙岩县”。(根据网络整理)
新罗区:①一说取自:中华文化古老的经典著作《尚书·商书·仲虺之诰》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的人文典故。②因辖区南有一眼名泉“新罗泉”而得名,由来不可考。(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永定区:取名永定,“冀自今 以往永远平定”(明嘉靖《汀州府志》)。(官网《永定年鉴(2016)》《建制沿革》)漳平市:①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②县居漳上流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①官网《漳平概况》,②《读史方舆纪要》卷99)长汀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官网《建制沿革》)上杭县:①唐大历四年(769),划龙岩湖雷下堡(今永定县湖雷镇下湖雷)置场,因其地形像木排沿溪向上航行,寓《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义,称上杭场;宋淳化五年(994)上杭场升县。②因上杭场而得名,《永乐大典》“汀”字引《大元大一统志》:“按字义,杭与航同,盖言自县而上可通小舟,自县而下有鱼矶间隔,舟楫不通,故名上杭。”(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武平县:①清康熙《武平县志》、乾隆《汀州府志》均称武平“以其地但彝、人尚武”而得名。②民国《武平县志》认为:清代全祖堂《经史问答》云:“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近于今之汀”。南武下面分别添上安平,遂成南安武平。③宋代置武平县,原为唐时武平镇,因境内有武平河,为汀江支流,武平一名,来源于河流名。(①②官网《人文历史》,③根据网络整理)连城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8记载:“唐置莲城堡于此。宋绍兴三年,析置莲城县,属汀州。元至正六年,以讨平草贼罗天麟于此,因改莲为连,取去草之义云。”莲城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舆地纪胜》 卷132载:莲城县,“《鄞江志》 云,四水环绕,簇簇如莲,因以为名。” 其二,官网《连城县志-民国本正文》第23页载“县治旧为莲城堡,以莲花峰得名遥”。莲花峰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为莲峰山。(根据网络整理)9、宁德市
唐开成间析长溪县宁川及古田县东北部设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升场置县,取宁川、感德各一字,定名“宁德”。故名。宁川由来因在古时贯川(溪流)附近,取“安宁”之义,故名。感德则以安溪置县时,其地寓“以德感化”之意,故称感德。(国家地名信息库)
蕉城区:①1561年,知县林时芳,用两年时间,建成石砌城墙及县署等。宁德石城状似蕉叶,故称“蕉城”。②有说法认为“蕉城”实为“焦城”,而焦即“礁”,礁石坚硬,因此“蕉城”实指“固若金汤”之意,引用了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卷三四《海道一》:“小於岛则曰‘屿’;小於屿而有草木则曰‘苦’;如苦、屿而其质纯石则曰‘焦’。”(①官网《人文历史》、②根据网络整理)福安市:宋淳祐五年(1245年)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得名。(官网《福安概况》)福鼎市:①清乾隆四年福鼎置县。光绪三十二年《福鼎县乡土志》记载:“福鼎旧名北岭,在省府城东北。”《福鼎通志》中记载:“福鼎山,在县东。”《福宁府志》云:“福鼎山,在二十都,脉自平阳赤阳来,峰最高,数十里犹在望中,县命名以此。”福鼎山据说取“福气之鼎”之意而得名。②认为来源于太姥山最高峰摩霄峰,因此峰状若一个倒扣的鼎(锅、釜),所以又叫“覆鼎峰”,县就以此命名。③认为是来源于罗唇后门山“福鼎山”。④认为“鼎”字取《易经·杂卦》“鼎新”义,意为该地是由福宁府霞浦县分出来的新县,赋予吉祥、赞美之心愿。(①官网《福鼎市历史沿革》,②③④根据网络整理)霞浦县:据《霞浦县志》载,“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读史方舆纪要》卷96载“霞浦山,在州南四十里,中有青、黑、玄、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故名。”“州西南百七十里有白水江,又有霞浦江。”(根据网络整理)古田县:①宋梁克家《三山志》云:“唐开元二十八年,洞豪刘疆等三人,以土地人民归于都督李亚邱,乃遣杨参军招致林镕等千余户,咸曰祖父咸亨中来此潜焉,因古昔田亩垦辟而居,以闻于朝。明年立县双溪之汇,屏山之南。”②据《福建通志》,古田县因治临于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③旧传其地曾产青玉。因而又有“青田”和“玉田”的谐称。(①②根据网络整理,③国家地名信息库,根据③我实在没看出和古田的关联)屏南县:①因旧县治双溪位于屏山之南,故雍正皇帝赐名“屏南”。②设县治于翠屏山之南,双溪之汇,是为"屏南"。《读史方舆纪要》卷96载“以形似名,县之主山也。”(①官网《县情概况》,②官网《屏南县自然资源概况》)寿宁县:据《今县释名》,因歼平矿贼置县,取安宁之义。(官网《建制沿革》)周宁县:民国34年8月1日设县,以周墩、宁德两地首字定名“周宁县”。周墩未考证出由来,一说因周墩桥,但周墩桥又说因周墩村而得名。(官网《周宁县建制沿革信息》,周墩由来根据网络整理)柘荣县:①县名似以柘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②1945年始设县治,以柘树欣欣向荣之意,取名柘荣县。(①官网《柘荣历史》,②光明网《柘树:柘城地域文明的基因》)六、江西省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官网《历史沿革》)
1、南昌市
“南昌”地名的由来,普遍认为是筑城时,建造者取“昌大南疆”“南方昌盛”“南疆昌大”之意,将新城定名“南昌”,然而随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指出南昌之名可能与海昏侯刘贺相关。根据近年来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在出土的灯具、漆器上,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南昌”字样,由此判断海昏侯刘贺很可能将之前在山东昌邑的封地称为“北昌邑”,将废帝后所居的新封地称为“南昌邑”。但《水经注》则记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命灌婴定豫章置南昌县。”民国二十四年的《南昌县志》亦记载,在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豫章为汉郡,领县十八,首南昌,隶扬州部”。虽然两则文献中“南昌”二字的出现,早于海昏侯刘贺生活的年代,但是这两部文献成书年代,实则都晚于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年代。“南昌”地名的由来至今仍然存疑。(根据网络复制整理)
东湖区:魏年间,郦道元著《水经注》中,即有东太湖的记载,唐宋以后至今,均称东湖。(官网《历史沿革》)西湖区:西湖因湖而得名。(官网《西湖概况》)青云谱区:因境内的“青云谱道院”(即现八大山人纪念馆)而得名。宋朝学者乐史在其编著的《太平寰宇记》中早有"青云浦在(南昌)城南十五里"的记载。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画家)在此隐居,改青云浦为青云圃,清嘉庆二十年(1815),礼部尚书戴均元又将"圃"改为"谱",即今名。(官网《青云谱概况》《青云谱历史》,不过我未在《太平寰宇记》中找到青云浦的记载)青山湖区:区因辖区内有青山湖得名。青山湖因青山绿水,自然条件优美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新建区:“太平兴国中置新建县,取南昌旧地而新建之也。” (《郡县释名》 江西卷上)红谷滩区:古称鸿鹄滩,因水鸟栖息之地而得名,后取谐音演化为红谷滩。(官网《红谷滩简介》)安义县:县因安义乡为名。“安义”意为居宅求安,行商讲义,另一说安义初为安乂,系同义复词,后乂演化为义。(《大清一统志》卷243、安义寓意见《国家地名信息库》)进贤县:据清《进贤县志》载:“先贤澹台灭明止于斯,而遂以进贤名其地。”据《今县释名》:“唐废钟陵入南昌,宋改置进贤镇,寻升镇为县。有栖贤山,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携家居此因名。”据清同治辛末年重修、清光绪戊戌年编修《进贤县志》载:”或曰进贤以澹台灭明,或曰以栖贤名,往哲之风流余韵,犹有存者记称。”(根据网络整理)2、景德镇市
宋景德中置镇于此,因以景德为名。景德的由来一说为“景”代表“大”,用来指皇帝的基业,如“景业”就是“帝王大业”,“德”是指“仁德”。景德的意思综合来说就是君主的宽厚仁德。(《读史方舆纪要》卷85,年号由来根据网络整理)
昌江区:昌江为景德镇市主要河流,因名。一说因此河流来自昌门(阊门),汇入鄱江,取其首尾,故名昌江。另一说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北大洪山,因原景德镇叫昌南镇,故取名昌江。(官网《昌江区概况》、昌江由来均见国家地名信息库)珠山区:珠山,原名立马山,秦朝番君吴芮曾登山立马,故得名。环山四周,山势逶迤,蜿蜒呈五龙夺珠之状,自唐代始易名为珠山。(官网《珠山概况》)乐平市:因县城“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而名“乐平”。乐安河,一说因流经古余汗县乐安乡而名,一说因此地古代为古乐安县所在地而得名。乐安和平林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历史沿革》,乐安河根据网络整理)浮梁县:唐天宝元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更名为浮梁县。(官网《县情介绍》)3、萍乡市
①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②楚昭王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县名。(①《元和郡县图志》卷28,②《太平寰宇记》卷109)
安源区:安源区取自安源镇的名字。民国八年成立安源联保办事处,因有安源煤矿,故名。民国二十九年设立安源镇。安源镇以境内安源地片得名。(根据网络整理)湘东区:因政府所在地为湘东镇,故名。一说因境地在历史上曾属于湖南省湘江东部得名湘东镇;一说因该地在历史上曾属于湖南省正东部区域得名。上栗县:①明洪武二年,袁州兵备道在栗江镇(今上栗镇)设上栗巡检署,因境内栗水河而得名。②镇因驻地唐显庆间荣姓建村于栗树林之上首,得名上栗,区亦因名。③唐时形成聚落,以地处栗水河畔栗树林上首,故名上栗。(均根据网络整理)芦溪县:芦溪居袁水源头,袁水源头河古称芦溪,因河得名——为芦溪县地名由来。因境内古为山溪汇总,芦茅丛生而得名。(官网《芦溪概况》、国家地名信息库)莲花县:①以莲花山为名,山五峰攒簇,状若莲花,又有莲花潭、莲花寨。②因治所设莲花桥(即今址)得名,属吉安府。③唐宋时期水域遍生瑞莲,繁花似锦,人们便将这里称作“莲花市”,以莲命名甚多,莲花村、莲花峰、莲塘、莲花桥、荷塘、花塘、荷叶塘等等,清康熙三十九年于莲花桥设立分防府,雍正六年以吉安府移驻莲花桥,乾隆八年正式设“莲花厅”。关于“莲花厅”名字的由来,《莲花厅志》总纂李其昌在《莲花桥记》中:“其地肖欤或曰塘生瑞莲然不可考,而于桥判然不相合。自分丞移驻桥上,合‘莲花’以请篆,而桥之名始著。于是割永新之砻西、安福之上西而为厅,亦即以名桥名之”。由此可见,莲花厅是以名桥名之。1912年废厅改县,就自然而然地由“莲花厅”改为“莲花县”。(①②根据网络整理,③国家地名信息库)4、九江市
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官网《历史沿革》)
浔阳区:以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因其所处的位置、同音以及借用古地名而得名。浔阳初称寻阳,本为县名,西汉文帝置,地处寻水之北而得名。至东晋末被撤销,隋初复袭用,不久又改称。《史记·武帝纪》有“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的记载。两汉时,寻阳县属庐江郡,《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条下云:“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三国时孙权“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西晋又划归庐江郡,再改隶寻阳郡。至东晋安帝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寻阳县的行政区划被撤销,它的故城在今湖北黄梅县境。又有郡名亦称寻阳,西晋末置。《晋书·地理下》载:“永兴元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历宋、齐、梁、陈,至隋“平陈郡废”(《隋书·地理志》)。故治址据考证,距今浔阳区龙开河西南方向8公里,座落在七里湖滩。隋代亦设寻阳县,但存在时间很短,《隋书·地理志》九江郡条云:“平陈,郡废,又废汝南、柴桑二县,立寻阳县,十八年改曰彭蠡”,大业初又改名湓城,故址在今九江市区。历史上两次以“寻阳”名县,一次名郡,连续使用近800年之久。把汉晋六朝时的地名“寻阳”改为“浔阳”,肇始于唐代。《新唐书·地理五》称:浔阳县“本湓城,武德四年更名”。治址即在今浔阳区境。浔阳县名在唐代沿用300多年,至五代南唐改为德化县。期间,唐玄宗时还一度将江州改为浔阳郡,《旧唐书·地理三》江州条载:“天宝元年改为浔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江州”。因之唐代既有浔阳县亦有浔阳郡。及宋,亦曾设浔阳郡。及民国,则一度设置浔阳道。治址均在今浔阳区境。据此,于“寻”字加“氵”为“浔”,始于唐武德四年,浔阳之名由此而生(《元和郡县图志》卷28,国家地名信息库)濂溪区:原为湖南省道县水名, 宋理学家周敦颐世居溪上。周敦颐晚年移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因取旧居濂溪以为水名,并自以为号,世称濂溪先生 。(根据网络整理)柴桑区:柴桑山,府西南九十里。汉以此名县。柴桑山据说源自《山海经·中山经》载“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汵 (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读史方舆纪要》卷85)瑞昌市: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前夕,孙吴大将程普驻兵柴桑西隅(今瑞昌桂林桥一带),见有赤乌鸟群集军营上空,遂名其地为赤乌镇。赤壁大战获捷,普仍回柴桑,驻赤乌镇,时春色融和,空中云物倍现妙相,以为祥瑞,旋又名瑞昌镇,后建县因镇名。(官网《瑞昌历史和建制沿革》)共青城市:1955年98个上海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的到达江西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 鄱阳湖畔、庐山南麓这片他们将为之奋斗的土地,没有房屋,先搭建茅棚;没有粮食,就开垦荒地。40天后,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前往看望,并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为他们题写社名"共青社"。从那天起,这里的名字便是"共青"。198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高兴地题赠"共青城"这个新名字。(官网《历史沿革》)庐山市:以境内著名风景区庐山而得名。庐山得名均以得道成仙的传说为主,多以匡俗、老子、方辅为主角,或在这里留下“神仙之庐”,或“人去庐存”,或由“越庐君”而来,均大同小异。个人觉得国家地名信息库的描述“庐:简陋居室,古代沿途迎候宾客的房舍。山: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更实在一点。(根据网络整理、国家地名信息库)武宁县:武周长安四年析建昌县置武宁县,一说寓“武周安宁”之意;一说唐朝时建昌县匪患猖獗,武则天在长安四年派兵剿匪。土匪闻风逃散,于是在此地置县防守,定名为武宁。意为此地“因武而宁”。(根据网络整理)修水县:以修水名县,始于民国三年(1914) ,是年因避与广西义宁县同名,改称修水县。县名因境内修水而来,而以“修”名水,则渊源甚久。班固《汉书·地理志》:“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汉,行六百里。泉冽流长,蟠旋周折,如生蜒伏蜿,故谓之修水。”但我去差了一下《汉书·地理志》,对修水的描述仅有“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汉,行六百六十里”这一段,和官网《修水县志(1986~2008)·综述》中的描述差异较大,所以参考性不大。而在《大明一统志》卷52载“在建昌县治南,源出南昌府宁县幕阜山,远而径达于江,故名。”(官网《修水县志(1986~2008)·综述》,《汉书·地理志上》,《大明一统志》卷52)永修县:县名取自“泮临修水,永蒙其利”。(官网《永修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情况》)德安县:名源于“德所绥安”,寓意“境内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官网《我县招商引资优势介绍》)都昌县:以县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元和郡县图志》卷28)湖口县:因地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而得名。(官网《县情简介》)彭泽县:缘彭蠡泽而来。彭蠡泽即今之鄱阳湖。彭蠡,是很古的泽薮名,《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彭泽”条载:“彭蠡泽在西”。还有另一种说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阳湖如大瓢一样。(官网《彭泽县建置区划》,彭蠡泽由来根据网络整理)5、新余市
因境内袁河别称渝水而得名。《元和郡县图志》:“本汉宜春县地,吴孙晧分置新渝县,因渝水为名。天宝后相承作‘喻’,因声变也。”天宝元年,更名新喻。1957年,根据《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寻邬等七县正式改名日期的报告(57)会政字第025号》,将“新喻”改名“新余”。渝水由来不详(国家地名信息库)
渝水区:三国吴宝鼎二年建县,以袁河中游昔称渝水而名新渝。(官网《历史》)分宜县:“《宜春志》云,以其地分自宜春,故曰分宜”。宜春由来详见宜春市(《舆地纪胜》卷28)6、鹰潭市
因市区信江南岸龙头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鹰舞其上”,故名鹰潭。(官网《陈兴超会见南非客人》)
月湖区:月湖区因境内西南有一奇岩(月湖岩),“岩洞半月形,洞临白露河,河宽似湖”而得名。(官网《月湖岩》《区情概况》)余江区:原为馀江县,以境内有馀水(现名信江)而得名。1957年改革生僻字、繁体字地名,将馀江县改为余江县。余水由来见《大明一统志》卷50载“在余干县治前,会县之东南诸溪余水,故名。以其三道而入, 又名三余。或曰吴、楚、越之余水也,故名三余。”(根据网络记载)贵溪市:“何言乎贵溪?或曰旧治须溪萦环如带,县以溪贵也,或曰溪产香草,溪以产贵也”,“贵溪”由此得名。(官网《江西省贵溪市简介》)7、赣州市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校书郎董德元上书言:“虔”字为虎头,“虎头州非佳名”,诏令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之名始于此。章江据《读史方舆纪要》卷88记载“《志》云:章水发源郴州宜章县界,因以章名。”贡江据明嘉靖《赣州府志》载:赣州府贡赋运输自唐以来所贡物品均以水道运输,主要以此江航运,遂名“贡水”、“贡江”。题外话:赣江的得名主要有章贡合流说和赣巨人说:①章贡合流说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章水和贡水在赣州汇合为赣江,左章右贡构成“贑”字。此说的问题在于“赣”字先秦就已产生,而“贑”字则出现在唐代以后。②赣巨人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晋郭璞注《山海经》:“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官网《建置沿革》、根据网络整理)
章贡区:因城居章水、贡水合流处。(根据网络整理)南康区: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官网《南康区情简介》)瑞金市:因“掘地得金、金为瑞”而得名。(官网《瑞金市情简介》)龙南市:因县治在龙头山(一说“百丈龙潭”,又一说“百丈龙滩”)之南,取名龙南。(官网《龙南历史渊源》)信丰县:唐天宝元年,因与福建南安县重名,依据旧志“天宝初当丰亨之会也”和“县北三十里有廪山,丰崇如廪”记载,遂以“人信物丰”之意改名信丰县。(官网《历史沿革》、《太平寰宇记》卷108)大余县:因地处大庾岭北麓,以岭名。秦时设关,汉朝庾胜将军筑城驻守得名大庾岭,县隋开皇十年置大庾县。1957年5月1日,更改生辟字和繁体字地名,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官网《历史沿革》、根据网络整理)上犹县:因境内有大山,状似犹蹲,高耸于场治北面,古称大犹(猷)山(即今油石嶂),山下有犹水(即今油石河)。治所建于大犹山之南,犹水口上侧,故名上犹。(官网《历史沿革》)崇义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冬置县,是王阳明以“崇尚礼义”之意取其名。(官网《崇义概况》)安远县:县名因境内有安远水而得,一直沿用。安远水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历史沿革》)定南县:定南,因其扼江西、广东之咽喉,“岭表之所谓长治久安实赖其他”,定南县名由此而来。(官网《赣南日报2版头条:定南地方武装助解放》)全南县:全南原名虔南,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得名虔南。又一说:唐虔南镇得名,此地为隋虔州之南陲而名虔南,虔州又因虔化水为名。民国置虔南县。 后因字生僻,改为全南县。(官网《历史渊源》、国家地名信息库)宁都县:西晋太康元年,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官网《历史沿革》)于都县: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后因字生僻,更名为“于都”。《太平寰宇记》卷108载“耆老相传云,昔有人于此山下祈雨,往往感应,故曰雩山。”(官网《县情介绍》、根据网络整理)兴国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以年号为名,改称“兴国县”。(官网《县情概况》)会昌县:“《图经》云,凿井得瓴甋十二,上有篆文为会昌,因以名县。”(《舆地纪胜》卷32)寻乌县:原为寻邬,因河而名,源于寻邬河是长宁县境内最大的河流。1957年改革生僻字和繁体字地名,改为寻乌县。寻邬河未考证出由来。(根据网络整理)石城县:南唐保大十一年建县,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官网《宜居石城》)8、吉安市
元皇庆元年取吉阳、安成首字合称为吉安。吉阳以在吉水之阳而名,《大明一统志》卷56载“在吉水县南。赣江支流与永丰江合,曲折于滩洲间,状若吉字,故滩曰吉阳,县曰吉水。又上有墨潭,以水深黑而名”;安成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市情简介》、根据网络整理)
吉州区、吉水县:因吉水得名,吉水得名见吉安市。(根据网络整理)青原区:因境内佛教名山“青原山”而得名“青原区”。名僧兹公方以智(1611-1671)在《青原山水游记》中记载“自螺川而望东南,其青青者,皆青原也”,青原山因而得名于此。(国家地名信息库)井冈山市:因四面高山耸立,像口“井”,且山间有小江(当地称溪为江)流过,在小江(溪)南侧山坡上建起了“井江山村”。又因“江”的读音与“冈”字相同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峡江县:以峡江得名,因巴邱镇玉峡两岸群峰夹赣水,江面狭窄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87载“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官网《峡江概况》)新干县:因县城地理位置而名。新干原名新淦,古称上淦,秦始皇二十六年开始建县,因境内有紫淦山,淦水从骊岭流经县城,立新县时取“淦”而得名新淦,1957年改革生僻字和繁体字地名,改为新干县。“淦”字由来据说为《说文解字》云:淦,水入船中也。一曰泥也。这充分表明,新淦水系发达,舟楫来往,土壤肥沃,加上气候适宜,适宜耕作水稻。(根据网络整理)永丰县:①“本弋阳县进贤乡永丰里之地,乾元元年置,因里为名”。②“以县有永丰山故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85载“《志》云,永丰山形如石囷,下瞰溪流。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 白则年丰,因名永丰”。(①《元和郡县图志》卷28,②《大明一统志》卷51)泰和县: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官网《泰和概况》)遂川县:以境内遂川江得名。此地原置龙泉场而曾命名为龙泉江,亦名泉江河。在县治南门,源出左右二溪,至县城西南李派渡始合为一,形如“遂”字,故名“遂水”。后随县名更为遂川县而改名为“遂川江”。(根据网络整理)万安县:胡铨《万安县厅壁记》云:“南唐始立镇,辟地得石,上有八分书云:地界两州,神秀所蟠,更为都邑,万民以安。遂白帅府,采其字义,以万安名镇。”(国家地名信息库)安福县:西晋时,将境内秦置安成、安平两县合并,称安复县;唐武德年间,以安复的谐音,改名安福县至今。(国家地名信息库)永新县:①县名来源于《大学•礼记》,寓意为“日永月新”。②因境内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③“孙吴始析置永新县,长永维新之义也。”④《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寓意同①,不过《大学》大学出自《礼记》,补充一下(①官网《永新概况》,②《中国地名由来词典》,③《郡县释名》江西卷下)9、宜春市
①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②“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①官网《宜春简介》,②《太平寰宇记》卷109)
袁州区:《元和郡县图志》卷28载“因袁山为名。”相传因东汉袁京而名袁山、名袁河。(根据网络整理)丰城市:以境内丰水得名,因系丰城市内内河最大水系,故称丰水。(根据网络整理)樟树市:因树而得名,以樟树镇为名,樟树镇则以地多樟树得名。(官网《樟树市情简介》、根据网络整理)高安市:因地形“北高南低、似高而安”,故改名为高安,寓“道高人安”之意。《舆地纪胜》 卷27载“《旧经》 云,以其地极高平,有盘石自然之固,故名。”(官网《高安概况》,根据网络整理)奉新县:南唐保大元年以“弃旧迎新”之意,改县名为奉新。一说寓“奉新主”之意。(官网《奉新县县情简介》、后者寓意为根据网络整理)万载县:杨吴顺义元年,分高安四乡置万载场,因其乡以名。万载乡由来不可考。(《雍正江西通志》卷2,)上高县:① 唐中和年间置上高镇,以其地在高安上游故名。②以故望蔡地形比高安高上,故名上高。③以地形高上,故曰上高。(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③《太平寰宇记》卷106)宜丰县:因“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官网《宜丰简介》)靖安县:唐代及其以前本是里名,唐代因里名乡,因乡名镇,五代十国期间因镇名场,因场名县,五转而成,才成县名。靖安别名双溪,因北潦河南北两条支流近横贯县境得名【《江西省靖安县地名志》1986年版】。靖安镇传唐安史之乱后,取“靖边安定”之意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靖安镇根据网络整理)铜鼓县: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官网《铜鼓县县情概况》)10、抚州市
隋平陈废郡为州时,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即以抚为名。(《太平寰宇记》卷110)
临川区:①县因临近定川(唐改为临川水)得名。②得名于临水和定川。临水与定川是一河二名,临川是从这两个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的。(根据网络整理)东乡区:①明正德年七年始在临川县的孝岗地方置县,因县治在东乡得名。②因设县时大部分境地由原临川县东部区域乡村析入得名。(①官网《东乡县简介》,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南城县: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读史方舆纪要》卷86)黎川县:民国三年,因江西、河北、浙江、贵州等四省都有新城县,故江西省新城县奉命改称黎川县,因黎滩水得名。“黎”此处指“众多”,“川”此处指“河流”,该地名含义为众多河流流经的地方,另一种意思为境内一条河流有二名(即黎滩河、又名中川)各取一字,二重意思构成县名为黎川。(根据网络整理、国家地名信息库)南丰县:因县境内常产一茎多穗之稻,故初名丰县,别号嘉禾。又以徐州有丰县,故名南丰县。(根据网络整理)崇仁县:《郡县释名》江西卷下:“县有崇仁乡,因乡名也。”现取美好寓意崇尚仁义道德。(根据网络整理)乐安县:绍兴十九年,议者以崇仁疆土阔远,山岭重复,盗贼出没不时,乃析置乐安县,属抚州,以乐安乡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86)宜黄县:“梁大同二年置巴山郡,因立宜黄县于宜黄水侧,以水为县名。”“宜黄水在宜黄县东。本宜、黄二水,宜水源出县东南军山,黄水源出县南黄土岭,皆北流至县东合流,名宜黄水,又北入临川县界,至县西,合临水入旴水”。(《太平寰宇记》卷110、《大清一统志》卷110)金溪县:《金溪县志》“郡县释名”:“县有金溪水,在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县因以名。”又“山川”总述:“金溪以溪名县。”(国家地名信息库)资溪县:明万历六年始建县时,因泸溪河环绕,曾名泸溪。1914年,因避湖南省泸溪县同名,奉命改名,时黎川有人京城当官,误言泸溪之水源于黎川资福,遂建议改名“资溪县”。自此泸溪县改名为资溪县。(国家地名信息库)广昌县:因“道通闽广,郡属建昌”而得名。(官网《县情简介》)11、上饶市
《读史方舆纪要》卷85载“以其地旁下饶州而名。”《太平寰宇记》卷107载“隋开皇九年,罢郡置饶州,梁载言《十道志》云‘以其山郁珍竒故名也’”。(根据网络整理)
信州区:①因位于信江上游,唐、宋、元代是州治所在地得名。注:信江由来一说据流经信州或广信府而得名。②唐乾元元年设置的信州,取意“诚信之州”得名。(①官网《信州概况》,②根据网络整理)广丰区:①以此地属广信府,取“广信府之永丰”意。②清雍正十年,因与吉安府永丰县同名,遂以属广信府、地处丰溪河而更名广丰县,(①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广信区:以上饶历史曾名广信府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德兴市:南唐昇元二年,改邓公场置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义,名德兴县。(官网《魅力德兴》)玉山县:《太平寰宇记》卷107载“以有怀玉山,故为称。”怀玉山未考证出由来。(根据网络整理)铅山县: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太平寰宇记》卷107载“《旧经》 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一。”(官网《铅山县历史沿革》、《太平寰宇记》)横峰县:因岑山横亘而得名。“横峰”指城北有座岑山,其山峰岭横亘,故得名横峰。(国家地名信息库)弋阳县:“开皇十二年,改曰弋阳县,以县治弋水之阳也。”“弋溪源出灵山,西流合葛溪。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又西南会于上饶江,俗名弋阳江。”(《读史方舆纪要》卷85)余干县:①《汉书·地理志》豫章郡余汗县注:“应劭曰:汗音干。”《元和郡县志》饶州余干县:“县因余汗之水为名。”②称馀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gàn]越,隋朝去水。”另据清末学者王先谦曰:“汗[gàn]干字通。”馀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还有说“越人谓盐曰馀。”③“余干”以居余水之水涯处得名。商周时余干地属干越族活动范围,故别称干越。简称干。(根据网络整理)鄱阳县:因古时起濒临番水(即鄱江,今称饶河),设县郡,名为番县,后又因地处番水之北,以北为阳得名“番阳县”;后将番字加“阝”旁作鄱(“阝”旁在右作邑解)字,改名为“鄱阳县”。(国家地名信息库)万年县:“万年山在县治北。亦曰万年峰,县以此名。”万年山未考证出由来。(《读史方舆纪要》卷85)婺源县:以旧县治清华“地近婺水之源”而名。婺水疑似也叫星江,不知是否和婺女有关,婺女是古星宿名,即女宿。又名须女,织女 ,务女。(官网《历史概述》;婺水根据网络整理,不保证真实由来)七、山东省
山东,最初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大定八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设山东东路统军司,“山东”始作为政区名称。明洪武元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官网《山东概况》)
1、济南市
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济水未考证出由来。(官网《济南概况》)
历下区:①因在历山(今千佛山)之下故名历下。②历下一名,取意于大舜帝耕作于历山之下。(①官网《历史沿革》,②官网《历史文化》;历山未考证出由来)槐荫区:①因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而得名。②因辖区内之槐荫街及古称之“大槐树庄”得名。(①官网《建制沿革》,②根据网络整理)天桥区:以辖区内横跨津浦、胶济两铁路之天桥(1911 年建成)而得名。(官网《天桥区志(1991-2012版)》)历城区: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一带)而得名。(官网《建制沿革》)长清区:①因清水为名。②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①《元和郡县图志》卷10,②官网《历史文化-地名溯源-长清区》)章丘区:据《章丘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改高唐为章丘,取县北山章丘为名。”章丘由来见《读史方舆纪要》卷31:“《三齐记》:章亥妾溺死葬此,谓之章丘,县因以名。”(官网《历史文化-地名由来》、《读史方舆纪要》)济阳区:因县境地处济水之北,故命名为济阳县。(官网《济阳概况》《济阳县志》)莱芜区:①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②《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③王献堂在《炎黄氏族文化考》和《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久而久之,将“牟”转呼为“芜”,因而莱牟谷就演变成了莱芜谷。(①《水经注》卷26、《元和郡县图志》卷10也用该种说法;②《水经注》卷26;③国家地名信息库)钢城区:因辖区内重要地理实体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平阴县: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之阴而得名。东原见《尚书·禹贡》:“东原底平。”郑玄注:“东原,地名,今东平郡即东原。”(官网《平阴概况》、根据网络整理)商河县:因境内商(滳)河得名。商河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①元和郡县图志》卷17载“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滥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②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①《元和郡县图志》卷17,《读史方舆纪要》卷31也采用该说法;②《水经注》卷5,《商河县志(1991-2010)》中的“商河命名考实”采用该说法。)2、青岛市
因胶州湾入口处北侧的小青岛得名,“青岛”这个岛的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民国十二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根据网络整理)
李沧区:1994年4月,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合并后设置。沧口区和李村镇各取一字,命名李沧区。沧口之名,始于明代,原名为“海沧”,意思是河海交汇之处。后来,“沧口水道”的繁衍,使这里逐渐成了胶州湾的一个货运码头,沧口即“海沧口”的简称。(根据网络整理)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之南,即城之阳,故名。(根据网络整理、就和市南区市北区的由来差不多)崂山区:以境内的崂山而命名。崂山古称劳山、牢山,劳山一说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山川悠远,维其劳矣”,《郑笺》云:“劳劳,广阔”。二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三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本名应为“劳”或“崂”,至近代专用“崂”字,称“崂山”。(根据网络整理)即墨区:“城临墨水,故曰即墨。”墨水由来见“墨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又有墨水出焉。”(均出自《太平寰宇记》卷20)黄岛区:官网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以黄岛岛名命名。黄岛,据《胶澳志》载,亦名“齐伯山”,“齐伯山岛”。黄岛之所以得名,一是位于黄岛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以别于东岸之青岛。(根据网络整理)胶州市:以胶水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36载“胶水出胶山”,胶山未考证出由来。一说胶水出自《太平寰宇记》维基版的“水色如胶,故名胶河”。(官网《基本情况》)平度市:①无论是汉代起名平度时,还是明代将胶水县改名为平度州时,都是因辖境的形状像瓶肚而取名的。②平度是个祈愿地名,取名平度,象征平稳安定地过日子。③从明代平度州(不包括辖县潍县、昌邑)的长度、宽度大致相等,且州治居州境的正中,至四周边界的距离均相等来看,明朝改名时,还顾及到郁秩和平度是同义词这一点。④将平度和周边地区的地名联系起来,可组成人体的上身,这样,平度的度又和人体的肚子的肚谐音。⑤闾丘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也是取名的一个因素。其中文中结尾认为,第一条才是平度得名的主要原因。(官网《平度的名称由来》)莱西市:因地处莱阳之西而得名。莱阳由来详见烟台市莱阳市。(根据网络整理)3、淄博市
“淄博”作为地域名称,是随着淄川、博山煤田的开发于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当时,系对淄川、博山两地的简称。1945年8月15日,设鲁中行政公署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隶属鲁中地区,“淄博”才正式成为政区名称。淄川、博山的由来详见淄川区、博山区。(根据网络整理)
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淄河据《三家注史记》中的【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密州莒县濰山,濰水所出。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官网《淄川概况》、《三家注史记》卷2)张店区:北宋年间,一片古老的桑林,成就了“黄桑店”。最先建起的几家客店,为过往客商提供栖身饮食之便,客店中的张氏店户,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因而生意兴隆,逐渐“张家店”以其声名取代了“黄桑店”。(官网《张店概况》)博山区:由来有二:其一,博山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博山山名未考证出由来,一说为“山多”。(根据网络整理)临淄区: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水经注》卷)周村区:清康熙四十二年立的肃仪殿碑记载:“长山之有周村,相传以为古昼也。”昼,古地名,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去齐,宿于昼。”汉代经学家赵岐注:“昼,齐西南近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昼”先后演变为“昼屯”、“昼” 、“周”、“周村店”、“周村镇”。(国家地名信息库)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官网《历史沿革》)高青县:其名称来源于原高苑县和青城县。高苑县为古旧县名,“苑”又作“菀”,西周时期,姜子牙被封齐王,传至齐桓公时,将高城及邹平的苑城一带辟为苑囿,命名高苑。青城县应来自于青平镇,唐朝时于邹平县青平镇(今高青县青城)置青平县,后改为青城县。两者具体由均来未考证出来。(官网《高青的过去》)沂源县: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周礼·注疏》卷33载“沂水出沂山,水乃取名於山,故知沂水出焉。”沂山据相关传说取名。因“沂”字从水从斤,适合于远古人居住,所以称之为沂山。(根据网络整理)4、枣庄市
因多枣树而得名。(官网《枣庄史志》)
薛城区:齐大将田忌(字子期),相国田婴(靖郭君)、田文(孟尝君)曾先后受封薛城。田文治薛城期间,曾大规模地增筑薛城,薛城得名源于此。(官网《薛城简介》)峄城区:①源于峄城南十五里处的葛峄山,《读史方舆纪要》卷32载“曰葛峄者,以山川络绎如葛之有蔓也。”②因峄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古“绎”与峄同。(根据网络整理)台儿庄区:①以姓氏命名,因始居者为邰、花两大家族,故称“邰花庄”,渐演变为“台家庄”“台庄”。②地理实体命名,《明史》卷87载“与台家庄、侯家湾、良城诸处,皆山冈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言此地居高。其二,古台儿庄四周天然水道纵横交错,地势低洼。每逢汛期,诸水汇集,一片汪洋,唯有台庄可免水患。鉴此,先人筑台避水而居,以台地名村,亦属顺理成章。城内至今尚有“凤凰台”、“朱台”、“金台”旧址。至于为何称“台儿庄”,据传属“台庄”简称的儿化韵所致。(根据网络整理)山亭区:①秦制“十里一亭,以山名亭,山水亭台”,划分合乡县山亭,山亭之名沿袭至今。②因驻地山亭镇而得名。山亭,在高山前,於菟城后,飞云台上,传说为於菟丞相所筑,山亭之名为此。(①官网《历史沿革》,②国家地名信息库)滕州市:因古滕国得名,“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据《说文解字》:“滕,水超涌也,盖以地近水所汇聚故也。”(国家地名信息库)5、东营市
以油田指挥部驻地东营村为名。①相传唐王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后人在此立村时按所处相对位置得村名为东大营村,后简化为东营村。市以村名。②“东营”二字源于“东吴家营”。明代初年,颁布“招垦”政策,陆续有移民迁于此。由枣强县迁来的王聪、王明、王睿三兄弟,被安置在了辛店村(约立村于唐代初年)东北约3.5公里处、一条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低洼河沟(广利河开挖之前,称“广利沟”)东北岸附近;河沟对岸偏西不远处,则安置了同期同地迁来的移民王五功。逐渐移民聚居河沟两岸,形成了村落,合称吴家营。 当地人们习惯地称河东北岸的自然村为东吴家营、河西南岸的自然村为西吴家营。约在明代嘉靖年间,东、西吴家营的称呼,在人们的口头上又进一步简化为东营、西营。(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 根据网络整理)
河口区:因黄河自清咸丰五年起先后7次改道在境内入渤海,建区时境域仍有黄河入海口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垦利区:因县域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此名。利津洼见利津县。(官网《建置区划》)利津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永利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历史沿革》)广饶县:汉高祖六年置广饶县,意为“海滨广斥,饶于鱼盐”。(根据网络整理)6、烟台市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在此山修建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于是人们就把建立烽火台的这座山称为“烟台山”,烟台市亦由此得名。(官网《“大美烟台”之观海听涛》)
芝罘区:因古“之罘山”得名。据《史记》载,秦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登之罘山,始有之罘之名。清朝以后改为“芝罘”。芝为灵芝,罘为网,引申为屏障,因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之罘山未考证出由来。(根据网络整理)福山区:《读史方舆纪要》卷36载“福山,县北五里。县以此名。”《大明一统志》卷25载“金时刘豫以此地有福,取以名县。”(根据网络整理)牟平区:载“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垣,故曰牟平。”相传此山为牟子亲属丛冢地,故名牟山。(《元和郡县图志》卷11、国家地名信息库)莱山区:因境内莱山镇得名,镇以山名。镇西北有一小土山,相传八百年前,此处一夜之间突来此山,得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故演变为“莱山”。(根据网络整理)蓬莱区:汉元光二年,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部分版本为逢)莱山在海中。” 蓬莱本身含义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历史文化》)龙口市:因明洪武二十一年修建的龙口墩而得名。民间相传其渊源有二:一说,大话西游发布站,屺母岛原是孤岛,与陆地隔海相望,其间洪涛似奔牛,无风三尺浪,龙口由此而来;二说,西部海岸线“长滩一线连瑶岛,”犹如龙之上颌,南则界河蜿蜒入海,黄山馆一带陆地好象龙之下颏,其形恰似龙口,故名。(官网《龙口概览》、根据网络整理)莱阳市:原为昌阳,因在昌水之阳而得名,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国昌”名讳,又因在莱山之阳,将昌阳更名为莱阳,莱山详见莱山区。(根据网络整理、)莱州市:因古莱州府驻地得名,“莱”同“麦”,此地盛产小麦,故称莱州。(官网《历史沿革》,国家地名信息库)招远市:1131 年,升罗峰镇为县,属莱州,取名“招远”,取“招携怀远”之义。(官网《历史沿革》)栖霞市:以“日晓,辄有丹霞流宕”得名。(官网《行政区划》)海阳市:因地处于黄海之北,故名“海阳”。(官网《建制沿革》)7、潍坊市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潍”在隋朝以前专指潍水;隋朝以后又指地名:潍州、潍县、潍坊,均源于潍水,《水经注》卷26载“潍水导源潍山”。“坊”源于坊子,据传故驿道一般自州县向外十里为亭、二十里为堡、三十里为坊,唐朝在潍州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筑一方土堆,以示标志;清末有人在此开一客店,以土方堆取名“坊子店”。清光绪三十年,政府在此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始称坊子镇,俗称坊子街。(国家地名信息库)
潍城区、坊子区:见潍坊市。寒亭区:东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凡古国皆立亭,且崇其封识”,古寒国改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官网《历史沿革》)奎文区:因建于清代的“奎文门”得名。(官网《奎文概览》)青州市: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中华大地的东方,故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根据网络整理)诸城市:《郡县释名》山东省卷下:“诸城县,本鲁诸邑,汉置诸县,隋改诸城,从诸邑、诸县旧名也”。据传舜的出生地在境内的诸冯村,诸县由此得名,据《炎黄氏族文化考》,这里原为邾风,意为东夷中之风夷,后转音名为“诸冯”。(根据网络整理)寿光市:一是闾丘长老乞寿说。乾隆《续寿光县志》开篇即言:“昔齐宣王田于杜山,闾丘长老进而乞寿,此寿光之名所自昉也。”嘉庆《寿光县志》载:“寿光之名,盖昉于齐宣王时,闾丘长老乞寿之辞。”二是人寿地平说。清初,儒学大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安丘人士张贞在康熙《寿光县志》序言中写道:“寿光,青州属邑也。相传人多长年,且其地濒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厓倒壑之观,故名寿光。”(国家地名信息库)安丘市:①夏商时,境内有安丘国,安丘之名自此始。②以汉高祖八年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候”,食邑古渠丘(安丘古称)地三千户,国名“安丘”,因战乱之后人心思安,故将渠丘易名安丘。(①官网《历史沿革》;②根据网络整理)高密市:①“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密水未考证出由来。②因大禹封国或称呼而得名,《三家注史记》卷二载“【索隐】又按:系本“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吴越春秋》卷6(越王无余外传第六)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舜与四岳举鲧之子高密。四岳谓禹曰:‘舜以治水无功,举尔嗣,考之勋。’‘禹曰:"俞,小子敢悉考绩,以统天意。惟委而已。’”(①《水经注》卷26,②根据网络整理)昌邑市:古称鄑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本齐之都昌邑,汉因置都昌县。北宋建隆三年,改称昌邑,以邑在汉之都昌城,故名。(根据网络整理)临朐县:①“东有朐山,因以为名。”②《辞海》第七版载“以县东朐水得名。”《水经注》卷26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矣。”注1:所以也有两者结合起来的说法,因县城东临朐山,侧临朐川而得名;注2:“朐”可能取弯曲一义(①《元和郡县图志》卷10;②根据网络整理;注根据网络整理)昌乐县:①以都昌、安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寓“昌盛安乐”之意。②据丁锡田《稼民杂著·山东县名溯源》载,昌乐因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而得名。(根据网络整理)8、济宁市
元至元八年升济州为府,治任城,并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地势高亢能保安宁,更名为济宁府。(国家地名信息库)
任城区:夏朝时期,太昊 (伏羲氏)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这是“任城”称号的最早由来。(国家地名信息库)兖州区:夏商周时,兖州为古九州之一,兖州之名,因兖水而得名。据《周礼》:“河东曰兖州。”兖州的“兖”字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为“兖”,是在春秋战国以后。此说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的纬书《春秋元命苞》云:“五星流为兖州。兖,端也,信也。”又云,“盖取兖水以名焉。”汉武帝置十三州,以旧名为兖州,自此不改。 兖州的这个“兖”字,来源于兖水。兖水又称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中。《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按《清会典图》,河南怀庆府猪龙河,即沇水。上流为济水,济水分黄河南和黄河北两部分,后来由于水系变化,黄河下游占据了古济水水道。兖水的兖字古代写作“沇 ”。在小篆里,“三点水”有时候可以写成“横水”而放在“允”字的上边,后为由篆书向隶书演化时,“横水”就变成了“六”,于是成为今天的“兖”字。另外一说为按《说文解字》二上口部,㕣,山间陷泥地。兖,九州之渥地也,故以兖名焉。㕣、兖二字通。(根据网络整理)曲阜市:①因“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而得名。(官网《历史沿革》)邹城市:春秋鲁文公十三年邾国国君邾文公卜迁于峄,重建国都于峄山之阳。至穆公时(前480年前后)改”邾”为“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设“驺县”。至唐初时,“驺”写为“邹”,以城南邹峄山为名。邹峄山又名“峄山”、“邹山”、“东山”,据说是“鲁穆公改驺山从邑,故谓邹山。②春秋时期的邾国之邾,本作鼄,源于邾人对蜘蛛的图腾崇拜。邹则来源于邾人语言邾娄。漫读分音为邾、为娄,急读和音则为邾、为邹,邹、邾为同音之转。书邾书邹,通用无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设郡县,“驺县”成为当时全国七十二县之一,当时写作“驺”、“邹”形异通用。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历宋、金、元、明、清、直至民国,邹县建制在这块土地上一直未变。(根据网络整理)微山县:因境内微山湖而得名。孔子先人殷微子葬于此地山陵凤凰台,因称微山。(官网《历史沿革》)鱼台县:因境内遗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官网《鱼台简介》)金乡县:据考,现在巨野境的金山,原名为金乡山,《晋地道记》载:“金乡县故城多山,所治名金山”,故以此定为县名。因汉代昌邑王刘髆山中修墓凿山得金属,故该山改为“金山”。(官网《历史沿革—秦汉时期》、国家地名信息库)嘉祥县: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狞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官网《历史沿革》)汶上县:金泰和八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汶”字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历史沿革》)泗水县:泗河古称泗水,名称由来已久,早在虞舜时期,“泗水”乃大禹治“九水”之一。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镇东陪尾山麓,以趵突泉、洗钵泉、响水泉、红石泉四源并发汇流成河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梁山县:①西汉年间,梁山为皇家猎场,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封地,并因梁孝王病故葬于山麓而得名。②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①官网《自然环境》;②《读史方舆纪要》卷33)9、泰安市
因泰山而得名,取“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意。(官网《泰安》)
泰山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训纂·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根据网络整理)岱岳区:泰山古时亦称岱岳,故名。(国家地名信息库)新泰市:西晋泰始年间羊祜取新甫山(又名莲花山)和泰山首字改县名为新泰。新甫得名源于西周,据考当时失国的甫国人东迁居此,故称新甫。(官网《新泰概况》、新甫根据网络整理)肥城市: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官网《肥城概况》)宁阳县:①宁山,在宁阳县北十八里,县在其南,故曰宁阳。②以宁阳侯国得名,汉元朔三年(126年)甯乡改为鲁共王刘馀之子刘恬侯国分封地后,改称”宁阳“,刘恬即称“宁阳节侯”,并于今泗店镇古城村建立都城。①②或存在关联(①《大清一统志》卷129;②根据网络整理)东平县:东平古称“东原”,《尚书·禹贡》载 “大野即潴,东原厎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官网《建制沿革》)10、威海市
①“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威海之名由此而来,威海别名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②明洪武三十一年析文登县辛汪都三里,置威海卫,寓“威镇东海”之意。(①官网《<中国改革报>聚焦:昔日威海卫 今朝精致城》、环翠区官网亦同;②国家地名信息库)
环翠区:1987年6月15日,国务院以国函〔1987〕105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威海市升级为地级市的批复》批准威海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以境内名胜环翠楼之意,将原县级威海市的行政区域设为环翠区。环翠楼倚奈古山东麓而建,因其在群山环抱、翠绿环绕中,兼沧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环翠”名之。(官网《建制沿革》、环翠楼见国家地名信息库)文登区:因文登山而得名,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官网《建置隶属》《文登概况》)荣成市:雍正十三年裁卫置荣成县,因境内荣山、成山二山首字得名。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荣成。”荣山又名劳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卷36载“荣成又劳成之误也。盖海岸之山,莫大于成山、劳山,故往往并言之。”成山由来据荣成文史研究爱好者张起明考据,成乃重也,重叠之意,即“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叠者,”成山一带并非孤岭,而是山岭重叠,因而得名成山。(根据网络整理)乳山市:黄海之滨的大乳山海拔216.6米,山形似女性的一边乳房,秀出海天,陆地海上一望而知,是显著的地标景观。乳山市因此而得名。(根据网络整理)11、日照市
①日照市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官网多取此意。②因其地濒海“与扶桑相掩映”,故名。(①官网《新时代 新气象 新合作》等;②根据网络整理;其余由来均大同小异)
东港区:1992年设立东港区,以李鹏总理题词“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之意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岚山区:境内有岚山,此山近海,山中多雾。(国家地名信息库)五莲县:因境内秀美的五莲山而得名。①九仙山之名始于汉代,五莲山原为九仙山之五朵峰,明万历三十年西蜀高僧明开卓锡五朵,明神宗敕赐山名“五莲”。②五莲山,县志:有巨峰五,如青莲矗起,旧名五垛山。东路有十八盘、三垛峰,西路由风门入,与九仙山相近”。(官网《五莲概况》,①《五莲山旅游风景区申请国家5A级景区的公示》;②《大清一统志》卷134)莒县: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莒国的“莒”字,也是植物名,《说文》:“齐谓芋为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官网《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古东莞考》)12、临沂市
东临沂水,故名之。(《元和郡县图志》卷11,沂河由来见淄博市沂源县)
兰山区:兰山,在兰山县南八十里,县以此山得名。①山脉共四个山头,总体呈南北走向,但南北两头山脉是东西走向,故名拦山,后改称兰山。②源自兰山村,关于村名的由来,当地有个传说。传说当年杨二郎担山赶太阳,走到褚墩这个地方,被一座山拦住,此山得名“拦山”,后为“兰山”。兰山村因依兰山而得名。③相传兰山和兰陵均由屈原命名,但未找到相关文献。(《大清一统志》卷140,①见国家地名信息库;②③根据网络整理)罗庄区:区政府驻地罗庄(原为罗庄镇),故得名罗庄区。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罗姓在此定居,因地面多泉,遂称“罗家泉庄”,后称“罗家庄”,今简称“罗庄”。(国家地名信息库)河东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美丽的沂河东岸,因河得名。(官网《河东概况》)沂南县:因在沂水县以南,故名。(根据网络整理)郯城县:郯城建置始于夏商时期,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官网《郯城县沭河水利风景区简介》《建制沿革》)沂水县:隋开皇十六年,始称沂水县,因沂河得名。(官网《沂水县志》)兰陵县:因境内兰陵山而得名。兰陵,传说因高阜上生兰而得名。(国家地名信息库、官网《历史文化村镇:兰陵镇》)费县:名称来源于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费邑,而费邑的名称来源于季孙氏的采邑鄪(今音bì)国,所以"费"在此做地名的老派文读音是bi4,《广韵》也记载“鄪:邑名,在鲁。费,上同。兵媚切”。兵媚切,就是和“秘”等字同音。然而至迟到清道光年间,费县的费字已被民间讹读作fèi。(根据网络整理)平邑县:相传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因而得名。(官网《平邑文化-第一编 建置-第四章 县 城》)莒南县:因析莒县南部置县而得名。(官网《近海临港 生态宜居 — 莒南》)蒙阴县:因地处蒙山之阴而得名。蒙山由来一说认为其名称来源于古代字音的转换,其最初之本字应是“哞”,也就是牛叫声。或许与上古时期牛羊在部族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有关,因此就以牛叫声或羊叫声命为族名,这也是牟族之名的来源之一。而“牟蒙双声,东幽二部,字多相通。牟又音转为蒙,蒙为鲁邑”;另一说认为其名称似乎与《易经》的蒙卦有关。蒙卦为上艮下坎,可理解为山下有水之意,以此来看蒙山,其山下四周即围绕有东汶河、蒙河、浚河、祊河等诸多河流,而这些河流的支流中又有上百条发源于蒙山,与卦象颇为相合;另外,从《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可知蒙卦还有险峻之意,而蒙山山势特别是蒙山南面地形,十分陡峭险峻,也与此意相合。(官网《蒙阴概况》、蒙山由来根据网络整理)临沭县:因濒临沭河而得名。(官网《临沭概况》,沭河由来见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13、德州市
①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隋开皇三年改“安德”为“德州”。个人注:德水由来见《史记》卷6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②明万历《德州志》记载“德为名者,因齐俗夸侈,欲更化而振德也。”德州因德而名当属确凿。此处的“德”系指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美德世代相传。(①官网《德州概况》《德州文史丨第52期 德州名称的来历》,官网多取此意;②官网《地理气候》)
德城区:德州市政府驻地,中心城区,故取名为德城区。(国家地名信息库)陵城区:① 陵县的北郊原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里面零星分布着大大小小七十二座土堆,他们其实是汉墓群,即七十二疑冢。隋开皇十六年在此置县时,便命名为“陵县”。②“陵”字是“升、登”之意,有超越、逾越之感,故将陵县命名为“陵城区”。③因西汉将陵侯国而得名,隋朝开皇十六年析安德县置将陵县,那时陵县地域分属安德县与将陵县。宋景祜年间废安德县并入将陵县,元代宪宗二年将陵县升为陵州,明洪武年间置陵县。(①③根据网络整理;②国家地名信息库)乐陵市:①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名乐陵(清乾隆《山东通志》载:“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②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③因“乐成陵”得名说。主要依据清顺治《乐陵县志》载:《舆郡要览》中“汉桓帝由河间入继大统,尊崇祖父陵为乐成陵。乐陵之得名由此始。”④因“阿斗墓”得名说。主要依据清乾隆《乐陵县志》载: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封为“安乐公”于此地,死后葬于县城南五里一大高丘上(今五里塚)。而县因此得名“乐陵县”。(①官网《历史沿革》;②《元和郡县图志》卷18;③④根据网络整理。当地政府和百姓多用①较妥)禹城市:①唐玄宗皇帝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县为禹城县。据旧志裁:“禹息城,寰宇记,祝阿县南30里,有废禹息故城。水经注‘禹以息土填鸿水以为名山,义本取此’。”②唐朝天宝元年(742年),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县为禹城县。意在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①官网《历史沿革》《禹息故城》,《元和郡县图志》也采用该说法;②国家地名信息库)宁津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津县,因临鬲津河而得名。金天会六年秋,县城毁于大水,东迁现址,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县。《尚书正义·》卷六【禹贡】中记载“鬲津,河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说文解字》卷3下载“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根据网络整理)庆云县:①在明洪武六年,无棣古城突然着了一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县城焚毁殆尽,知县杨思义率众迁建至鬲津河北岸的庆云乡,临河建新城筑四门以守之。据《尚书大传·虞传》记载,舜帝曾东巡至此,见鬲津河中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遂取名为卧龙岗。又见卧龙岗四面环水,岗上树繁草盛,其上空被五彩祥云笼罩。舜帝见此地祥瑞,遂作《庆云歌》:“庆云烂兮,乩曼馒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并令百工谱曲广泛传唱。另据《史记·天官书》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庆云,古以为祥瑞之气。据此,知县杨思义奏请朝廷,将无棣更名为庆云。②明太祖朱元璋举兵北征途经无棣,天上突然涌现出漫天彩云,因彩云有吉庆之意,太祖感觉这是大吉之兆,遂赐名庆云。③相传古时碱鬼盐魔在庆云大地肆虐,佛祖释迦牟尼经行此地,只见“家家观世音,户户念弥陀”,佛祖深感此地百姓心诚,于是遏退鬼魔,让这里变得土地肥沃,清水甘甜,农耕兴旺。百姓感念佛祖洪恩,因佛祖出现时“头顶之上五色瑞云缭绕,足下庆云五彩辉映,有万朵莲花生辉,周围有光华的庆云逻珞垂珠护身。”便用庆云作为地名进行纪念。④其四说,元至元六年,无棣县东西分治,分为东无棣县、西无棣县。明洪武六年,因无棣于燕王朱棣的名字不合,因避讳将东无棣更名为海丰,西无棣更名为庆云。⑤明万历《庆云县志·地理志》记载“邑名:邑域非一,命名万类,或沿于上古,或起于近代,方兴形势胥此焉。稽失今不载后将何述?庆云以其滨海多云气,时或五色氤氲飘渺,幻出楼台之象,或以为海中蜃气所凝也,邑先有庆云乡,洪武中讳棣更今名。”【汇总】又载《庆云辩》(杨州鹤),再结合民国四年《庆云县志》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析乐安州北地,置庆云县,隶河间府沧州,其省会为直隶,清因之。”“崔旭曰:无棣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由此可见,庆云因为地处渤海之滨,经常有五色祥云氤氲飘渺,出现海市蜃楼的景象,再结合舜帝东巡此地见五色庆云桑现,从而作《庆云歌》以记之的美好寓意,才有了古来即有庆云乡的出现,又因明初大火,无棣古城损毁殆尽,庆云知县杨思义将县治由无棣故城迁至西北八里处鬲津河北岸的庆云乡址,并希望其县治像五色“庆云”一样吉祥美好,因此呈请朝廷更县名无棣为庆云。至于避讳朱棣之说,则是因首次编修县志是在明万历年间,当时的县志编修者因为讲政治加注了一笔而已。(①②③④⑤及【汇总】详见《庆云报》20220228期《庆云县名的由来》)临邑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光以临乐国为食邑,县以故国为名,称临邑。南朝宋孝建二年于漯阴县南境临邑县,系侨置汉旧县名。(根据网络整理)齐河县:金天会八年,齐刘豫析禹城县东南部置齐河县。该县原为古齐地,县南临济水(又名齐水),故名齐河,故名济河。据《今县释名》:“县东有耿济镇,后汉建武五年,耿弇拨祝阿,遂渡济水,向历城,镇因以名。今有耿济渡口,在大清河上,宋改镇曰济河。金大定八年因置县。”(根据网络整理)平原县: 春秋战国时,此地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为平原邑。秦始皇二十六年以平原邑置平原县。据《尔雅》:“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县西有平原津。”据《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根据网络整理)夏津县:①因“夏盟之要津”而得。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夏津)春秋时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四年)5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曹等国在践土(今河南郑州市北)会盟。历史上称“诸侯会盟”为“夏盟”,“齐晋会盟”亦可称“夏盟”,夏津之“夏”当由此而得。②因“夏王朝”之“夏”而得。夏津在“唐、虞三代之年,邑濒河曲”。“河曲是河流一连串迂回曲折的河段,大都出现于冲击平原的中下游河段”(《辞海》P911)。又考夏津地属“河内”,即黄河的“东河之西,西河之北”地区。《史记?正义》云: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折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云也。“河内曰冀州”(《周礼?职方》),“冀州”为九州之首(见《书?禹贡》),是夏王朝的王畿之地。冀州与夏王朝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颜师古云:夏,中国。中国,中土之大国。顾炎武《日知录》云:古云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国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是知,冀州亦属中土,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而夏津正是属于这一地区。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西汉至隋夏津均属冀州部地。冀州是夏王朝的王畿之地,这必然被后人视为“夏地”。夏津又紧傍大河渡口,后来在此地置县而得名“夏津”是颇顺情理的。③因禹酾河水有关。在今夏津境内有两条纵贯县境的大沙河,其中堤上沙河为老黄河故道。据清乾隆本《夏津县志》载:黄河故道今谓之老黄河。历代黄河故道不一,此河自直隶元城至德州为禹酾(疏导)二河之贝丘(在今临清市南)川。禹酾之河又称为“禹河”。据山东师大地理系黄春海教授所著《山东省地貌区划》载: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的河南汲县东北决口,经内黄、冠县的白马庄、临清、夏津、德州、吴桥镇、王寺镇向东北入海,全长460公里。河道宽一般100至150米,高出平地3至5米。该河系禹河故道,河道构成马颊河以北与南运河以东的高地。黄教授记述的黄河故道与今夏津堤上沙河的行径路线完全相同。由上可知,在夏津境内通过的这条河,就是传说中的禹所疏导的黄河,亦可称“禹河”。今夏津县城即在原禹河北上的拐弯处,紧傍大河之津(渡口),换言之,此津为“禹迹”之津,也就是禹所为的大渡口。禹又称“夏禹”,所以后来在此置县而称“夏津”也是不无道理的。(官网《历史沿革-附:县名来历纵横谈》)武城县:①战国时期,属赵国,因地处赵国东境边塞,地形平阔,为防御齐国侵犯, 筑城备武,武城因此得名。②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①官网《历史沿革》;②《太平寰宇记》卷58)14、聊城市
①据《说文解字》,“聊”字从“耳”,“卯”韵,解释为“耳边长鸣”。作为齐国西部边垂的重要城邑,取“要特别注意边境的信息和动态,时刻警钟长鸣”之意。②因史称聊国(或聊摄国)故名。但聊国几乎无记载,多为古聊城记载。③因古聶城得名,其一:聶按《说文解字》卷十二上载“附耳私小语也。从三耳”,建城者的用意在于此城在齐国西部边境重地,有探听西部邻国信息并及时汇报之意,故称其为“聶”城。后改聊城,意同①;其二:“聶”同“欇”,《集韵》说:“欇,木名,似白杨。”初建聶城时,周围多欇树,故多用欇木为原料,因此,此城名曰欇城。“聊”字在《尔雅·释木》中说:“ 者聊。”《中华大字典》中也说:“聊,音寮,啸韵,木名”。可见,“聊”也是一种树木,或许齐国在派兵驻守这一带时,这里多“聊”树,就地取材。用“聊”这种树木作营寨,并逐步发展为城邑,因此,将新建边垂重镇称为“聊”。④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但聊城出现早于聊河,故不采纳。(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③④根据网络整理)
东昌府区:因聊城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东昌”一词起于封号。《东昌府志》中载,西汉宣帝刘洵封清河王刘刚之子刘成于聊城,为东昌侯,简称东昌侯。之所以名东昌,据传,一曰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二曰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元代,聊城为山东宣慰司东昌路总管府治所,县为府领。明朝,洪武元年,改东昌路为东昌府,聊城为其治所,县为府领,故为东昌府。(国家地名信息库、根据网络整理)茌平区:因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据记载:“茌平故城在聊城县东五十二里,在茌山之平地 。”茌山,位于茌平城南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约百米的金牛山,不过茌山究竟是指哪座山,仍众说纷纭。茌,本作茬,草茂盛的意思。(官网《茌平概况》、茌山据国家地名信息库、茌根据网络整理)临清市: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因滨临清河改称临清。受黎阳县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称之为清河。(官网《临清概况》、清河由来根据网络整理)阳谷县:①“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见《元和郡县图志卷十》阳谷亭即古阳谷亭,春秋时属齐国,故址在今平阴县南端,因在谷山(汉代称谷城山,今称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之阳而得名。注:谷山未考证出由来。②清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记载:阳谷有宓城,是伏羲教民种谷之地。相传,太昊伏羲氏教民观太阳、播五谷,阳谷因而得名。古阳谷亭名源于此,阳谷县取古阳谷亭为名。(①官网《阳谷县建置》;②国家地名信息库)莘县:“莘”字有众多之义。上古时期,此地水草茂盛,物产丰富,因而被称作“莘地”。夏商时期,此地系有莘国的远郊区。因距都城200里之内的辖地习称为“野”,故莘地被称为“莘野”。春秋时期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伋和寿在莘野被杀,《孟子》中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都是指今莘县一带。战国时期,莘野人口渐趋稠密,颇类现在的小城镇,人们习称“莘邑”。秦代实行郡县制,莘地初置县,县名阳平,隶属东郡。“阳”字是说此地位于漯水之北,“平”字有吉祥之义。汉昭帝元平元年(74)丞相蔡义被封于此,阳平上升为侯国。三国时,曹蕤被封为阳平王。隋开皇十六年(596)设莘县。之所以以“莘”为县名,大概与古莘亭、“莘地、“莘野”“莘邑”之名有关。(国家地名信息库)东阿县: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因济,黄二水沿今东平湖两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故称“阿”。战国改称阿,秦时称东阿,属东郡。西汉置东阿县。据《尔雅》:“大陵曰阿。”据《泰安府志》:“郡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盖以阿属东郡而立名。”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官网《根据网络整理》)冠县:隋开皇六年,在县境设立冠氏县,以境内东古城春秋时为冠氏邑得名。至于冠氏邑命名缘由,除有冠氏的封邑等传说外,未见确凿的信史记载。传说有三:一说,春秋晋国有一官吏,专掌设计制作“冠”,他设计制作的“冠”既新颖、舒适、美观、大方,又便于区分官阶、贫富、贵贱、尊卑,甚为时尚,因此,得宠于晋侯,晋侯便赐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职业为姓称冠氏,其封地以姓为名称冠氏邑。二说,春秋晋国有个制度,对有卓越战功的武将,由晋侯亲自授予饰有鹖鸟(似雉而大,首有角毛,性猛好斗)翎的桂冠一顶,以旌表其英雄业绩。该国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晋侯便授之以冠,并赐姓冠氏,后转为文官,封为邑大夫,其封地则以姓为名称冠氏邑。三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对辅佐他的人论功行赏,赏赵衰为头功。后来狐偃咎犯功高盖世,超过了赵衰,便称咎犯为“头功之上”,并赏赐漳卫河以东、马颊河以西方圆百里沃土。头功之上为冠,故食邑为冠氏邑。(官网《历史沿革》、传说由来见国家地名信息库)高唐县:①因为此地为炎帝后裔所建高国故都,又为齐文公次子公子高受封所建的“高邑”,命名“高唐”时取其“高”;同时,此地还是唐尧帝命大禹治水最后取得成功的地方,为纪念唐尧夏禹这一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命名时又取其“唐”,遂定名为“高唐”。 ②《战国策》作天唐县,汉置高唐县。东汉高诱注:“高,大也;唐,防也。高唐亦大防之意。”据《清一统志》:“齐高唐在禹城县南,汉高唐在西。二地虽殊,界实相近,今东昌府之高唐州,乃汉灵县也,取故名耳。”(①国家地名信息库;②根据网络整理)15、滨州市
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根据网络整理)
沾化区:取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立名。(《齐乘》卷3、官网《沾化概况》)邹平市:古为邹国地,至周为天子之田。汉初置梁邹县。又因粱邹平治,复设邹平。据史料记载,最早在夏朝曾封舜之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汉朝刘邦封功臣武虎为梁邹侯。此乃邹平称梁邹县之由来。据史料记载,邹平的邹是一种动物,不吃活的食物,象征仁慈善良。平,是指平原地区,大野曰平。(国家地名信息库)博兴县:旧名博昌,因城内“昌水气势平博”而得名。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李国昌)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是因为“昌”与“兴”意义相近。(根据网络整理)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清咸丰《武定府志》:惠民沟“在惠民县东南二十里,明景泰中徒骇河溢,北入黑洼渚,因凿此沟导洼水入沙河。岁堙塞,嘉靖二十四年大水,佥事王煜再加疏浚,民甚赖之,因名惠民沟”。(官网《惠民概况》、惠民沟由来根据网络整理)无棣县:①西周,县境为无棣邑,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②以南临无棣沟,因以为名。【注:无棣山又称盐山、马谷山、大山,是一座碣石山,为火山遗迹,因周围棣树遍布,唯此碣石山不生棣树,故曰无棣山。据《盐山县志》载:“碣石山,因山上不生林木,春秋时改称无棣山”。无棣水名字则源于无棣山,据《盐山县志》载,“无棣水为禹疏之导河,亦名老黄河,三代以前在九河之列。”因流经无棣山,而取名无棣水,春秋战国时期改称无棣沟。】(①官网《区划沿革》;②《元和郡县图志》卷18;【注】根据网络整理)阳信县:因汉代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古笃马河之阳而得名。古笃马河故道大致即今山东马颊河,《水经注》卷5载“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笃马河未考证出由来。(官网《历史自然环境》,笃马河由来根据网络整理)16、菏泽市
据《曹州府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升为府,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注1:菏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卷33载“又荷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以近荷泽而名。”又载“荷泽,州东南三十里。即《禹贡》之荷泽也。”《尚书正义·禹贡》载“导菏泽,被孟猪。菏泽在胡陵。孟猪,泽名,在菏东北,水流溢覆被之。○导音道,下同。菏,徐音柯,又土可反,注同,韦胡阿反。被,皮寄反,徐扶义反,注同。猪,张鱼反,又音诸;《左传》及《尔雅》皆作“孟诸”,宋薮泽也。”;雷泽据《读史方舆纪要》卷33载“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禹贡》:雷夏既泽。《史记》:舜渔于雷泽。”《尚书正义·禹贡》载“夏既泽,灉沮会同。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灉,徐音邕,王於用反。沮,七馀反。”《三家注史记》卷1载“[正义]: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也。’”】【注2:汇总来说,就是今菏泽根据菏山与雷泽而得名,而菏山根据古菏泽而得名。】(官网《为啥“菏泽”两个字里都带水,你想过吗?》,【注】根据《读史方舆纪要》《史记》《尚书》等古籍和网络整理)
牡丹区:因境内盛产牡丹,且被誉为“牡丹之乡”,故名。(官网《历史沿革》20170531版)定陶区:上古时期为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因尧又叫陶唐氏,遂得名为陶丘,。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 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官网《历史沿革》)曹县:周为曹国地武王封弟振铎于曹,即此。(《读史方舆纪要》)单县:古称单父,因舜帝的老师——单卷在此居住生活而得名。(官网《单县概况》)成武县:古代与城武交替使用,①西汉置成武县,据《城武县志》:“汉高祖过鲁,祀孔子。以武功告成,改楚邱为成武。”②故成武是古郜都城,而郜在周武王时封国,因“城成于武王”而得名。③或云“明初尚宝铸印,误加土为城。”但《史记》与南北朝时期已出现城武。(根据网络整理)巨野县:古系沼泽地区,因古有大野泽得名。(官网《历史沿革》)郓城县:鲁成公四年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说文解字》卷六下载“郓,从邑,军声,鲁有郓地。”隋置郓城县,因郓邑得名。(根据网络整理)鄄城县:西汉,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甄城而得名。《说文解字》卷六下载“衞地。今济阴鄄城。从邑垔声。”(官网《历史沿革》、根据网络整理)东明县:秦时,嬴政东游至户牖,“霾雾四塞,不能进”,故名其地为东昏。王莽建国元年改东昏为东明,东明县名始于此。【注:应为使其意相对。】(官网《历史沿革》、【注】根据网络整理)八、台湾省
1、写在前面
地级市、县级市、县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定义进行区分;台湾省及所有县、市的地名由来均根据网络整理,因此后面不会单独标示出来。①中国人最早移徙到台开垦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们入台之初,每每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或被土人杀害(当时有猎头风俗),不能生还,所以称之‘埋冤’,后来,才谐其声易为台湾。”②据《台湾杂志》上说:“荷兰人初到这里,筑城而居,城以砖石砌成,制若崇台,外沙环水濒临海湾,故名台湾。”此一说法,未尽可靠。③来自于南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台窝湾社(Tayouan / Tavoan),意为“交会之地”或“滨海之地”,此名称位置即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一带。④源自于大武垅族的台窝湾社(Taiouwang),属于大武垅头社的附属部落之一。⑤来垦的闽南人则按闽南语发音写作汉字“大员(Tāi-uân)”、“大苑(Tāi-uán)”、“台员(Tâi-uân)”、“大湾(Tāi-uân)”或“台窝湾(Tâi-o-uân)”等名称。
2、地级市
台湾方面指直辖市,是台湾方面的第一级行政区划,直辖市之下设区,属于第三等级(乡级)行政区划,而直辖市与区之间不设第二等级(县级)的行政区划,因此不统计这几个城市的区级行政区划。
台北市:台北一名始见于清蓝鼎元所撰《纪竹堑埔》,略曰:“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行人过此,视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经之地,其地平坦,极膏腴,辟田畴,可得良田数千顷。台北民生之大利,又无以加于此。”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堑以北之台湾北部地区而言。光绪元年,清廷允许建台北府,光绪八年台北府城兴工,乃有专称台北城内为台北。新北市:以“新北市”作为升格后之市名,有“台北/北部新设之市”的涵义。桃园市:因移民遍植桃树而改名“桃仔园”,日后渐成街市遂称为桃仔园街,草寮亦改建为桃园景福宫,迄今仍为桃园区信仰中心,桃园作为最早出现的汉人聚落也成为日后地名由来。台中市:因位于台湾中西部而得名。台南市:因其地理位置在台湾岛南部而得名。高雄市:高雄市原名打狗(又作打鼓)或西港。早期原为平埔族原住民(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其语称竹林为“takau”,后经汉人音译为“打狗”(鹤佬语音)。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人于1920年依“takau”的日语训读谐音将“打狗”两字改写为汉字“高雄”(音:Taka-o),源于日本京都右京的高雄山,并兼有“在南洋的天地里,高跃雄飞”之意。3、县级市
隶属于省之行政区,台湾方面因此别称为“省辖市”,与县同级;省虚级化后由当地政府实际管辖。
基隆市:旧名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ketakalan),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清光绪元年,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为基隆。嘉义市:古名诸罗(荷兰户口表上为Tilaossen),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反清,围攻诸罗城十月,城内人民协助清军有功,清政府本着“嘉其死守城池之忠义”的宗旨,翌年11月初三日下诏,改称“诸罗”为“嘉义”。新竹市:清光绪元年改淡水厅改为新竹县以后,始有“新竹城”的名称,此地名是以“竹塹”之“竹”字,加上雅字“新”字,組合而为新地名。4、其他县
县是台湾方面的第二级行政区划,下分乡、镇、县辖市。县隶属于省,原由省管辖,省虚级化后改由当地政府在实质上直辖,共计11个县。
新竹县:清光绪元年,台北建府后,改淡水厅为“新竹县”,才有新竹的地名。“新竹”的意义,乃是指在竹堑所新设之县。或云取竹堑之竹字,期其地之日新又新,故名新竹。嘉义县:同嘉义市。苗栗县:本县旧称为“猫里(Miyori)”,因早期此地为平埔族道卡斯族(Tao kas)之“猫里社”所居。“猫里”是平原的意思。清光绪十二年设县时,根据读音改称“苗栗”。彰化县:清雍正元年乃改称彰化。“彰化”一称之由来,据福建巡抚王绍兰《彰化县碑记》中的一段话:“实获众心、保域保民、彰圣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欤”,可得知“彰化”就是“显彰皇化”的意思。后雍正帝赐名称彰化,为“建学立师,以彰雅化”之意。云林县: 清光绪十三年设云林县,因县治林杞埔土名云林坪而名。后因时代因素和行政调整,直到1950年8月才重新设置云林县,但作为县名由来的云林坪则被划归为今天的南投县竹山镇云林里的云林县旧城,使得“云林”不在云林县境内。“云林”之为地名在历史记载有两处,一为林圯埔(今竹山镇),一为斗六。而林圯埔于光绪十三年,设云林县治于此,建云林县城,为东西交通之要冲,故又称前山第一城,因县名大于地名,当时林圯埔曾改称为云林。光绪十九年,移治斗六,斗六于是又袭用云林的名称。到日治初期,云林地方抗日事件之激烈,几乎震撼全台与日本,遂于第四任儿玉总督时期的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将引起日人惨痛回忆的云林废止,而设斗六厅。于战后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于是又恢复云林县。屏东县:屏东昔称“阿猴”,是原住民方言谐音;后来又成为平埔族阿猴社民的部落,所以也称“猴社”、“阿猴寮”。又由于全市的地形好像一只坐着的猴子,故称“阿猴”,日据时期因猴字不雅而将“犬”部改为“纟”部。后来发现此地是位于高雄半屏山之东,所以按照位置来取名为“屏东”。宜兰县:宜兰旧称“噶玛兰”或是“蛤仔难”,这些名称都是翻译自原来居住于宜兰平原上的平埔族噶玛兰族的族名,后来到了清光绪元年,在此设县,县名即是在原来的“兰”字上,加上“宜”这个文雅的字,成为宜兰县,而一直沿用至今。南投县:南投地名由来,源自平埔族洪雅族支族阿立昆族(Arikun)族语“Ramtau”,即以台语音译为“南投”。《诸罗县志》:“虎尾之北有大武郡山,东为南投山,内社二,溪南为南投,溪北为北投”,故得名“南投”。而北投指今草屯镇(古北投堡)。花莲县:在花莲溪口一带,由于外海港湾有黑潮暖流由南向北流,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溪水注入和海浪冲击形成“洄澜状”,汉人见了,就把这处海港叫做“洄澜港”;由于台语“洄澜”和“花莲”发音相近,清代时雅化为“花莲港”,日据时期简称“花莲”。台东县:清光绪年间,台湾建省之后,增设直隶州于此,当初以其位居台湾之东部,故命名为台东直隶州,“台东”之地名便是由此而来。澎湖县:根据《澎湖县志》的记载,澎湖原名平湖,平字在闽南语中和彭字同音,后来官方文献把平湖写作彭湖,最后约定俗成写作“澎湖”。——————————
《中国省、市、县/区(部分)等行政区的地名由来:华东篇》完结,
下一篇为《中国省、市、县/区(部分)等行政区的地名由来:中南篇》。